知书房

这是一个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李渔的《笠翁对韵》就像一件精心缝制的锦袍,表面光彩夺目,内里却空空如也。当翻开这本号称"声律启蒙必读"的韵书时,扑面而来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刻意堆砌的文字游戏。 这部作品最令人诟病之处,在于它将诗词创作简化成了机械的对仗练习。从"天对地,雨对风"到"贫对富,塞对通",全书充斥着这种肤浅的二元对立。李渔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搭配,就能写出好诗。这种将文学创作程式化的做法,无异于给飞鸟套上镣铐。更可笑的是,书中那些所谓的"妙对",多半是牵强附会的文字把戏,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在内容上,《笠翁对韵》更是暴露了作者思想的贫瘠。全书除了几个老掉牙的典故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独到的见解。李渔就像个蹩脚的教书先生,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却从不启发他们思考。那些刻意追求工整的对仗,往往以牺牲意境为代价。比如"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这样的句子,看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 尤为可悲的是,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它让无数初学者误入歧途,以为作诗就是对对子。我见过太多人捧着《笠翁对韵》如获至宝,结果写出来的诗徒有其表,毫无灵魂。这种形式主义的毒害,至今仍在文坛蔓延。每当看到有人以能背多少对子为荣时,我就不禁为汉语诗歌的未来感到担忧。 当然,也有人为李渔辩护,说这本书只是启蒙读物。但正是这种"启蒙",扼杀了多少人对诗歌的真正理解?真正的诗歌教育应该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训练对对子的机器。李渔的悲剧在于,他把诗歌最珍贵的部分——自由表达的灵魂,锁死在格律的牢笼里。 在这个意义上,《笠翁对韵》堪称文学教育的一大败笔。它教会人们如何把文字排列整齐,却忘了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写诗。当我们重读这本书时,不应该被表面的华丽所迷惑,而要看清它背后隐藏的形式主义陷阱。毕竟,诗歌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而非工整对仗。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古今书评
古今书评
古今书评
袁昂  著
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 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 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园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 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 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 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 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 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 芳不灭”。评价极高。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 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 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 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 书法品评专著之一。传世有《法书要录》本、《书苑菁华》 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后两种简称 《书评》)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 文选》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