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古今书评
古今书评
袁昂

古今书评

袁昂  

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 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 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园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 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 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 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 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 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 芳不灭”。评价极高。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 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 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 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 书法品评专著之一。传世有《法书要录》本、《书苑菁华》 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后两种简称 《书评》)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 文选》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477
从《古今书评》里翻出几页旧笔记,忽然发现那些被岁月磨出棱角的评语,如今读来竟格外亲切。当年觉得不过是些文人相轻的笔墨官司,现在却能品出字里行间藏着整个时代的呼吸。特别读到钟嵘《诗品》把陶潜列为中品,如今倒觉得这错判反而成了最生动的注脚——连最毒辣的批评家也逃不过时代审美的局限。 想起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这话在手机屏保满天飞的当下,反而显出几分返璞归真的味道。那些争论李杜优劣的笔墨,就像看着父辈为黑白电视信号较真的旧照片,争吵里都带着热气腾腾的真诚。最触动的是那些被差评的作家后来都成了经典,让人不禁揣摩:今天我们嗤之以鼻的,会不会是后人眼里的遗珠?书评这东西,原来最珍贵的不是论断,而是留下了一把打开不同时代审美密室的钥匙。每次重读,都像在文字里遇见年轻时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6564
读这玩意儿纯属浪费时间。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6988
这部书评堪称古籍评论的典范之作。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132
每次翻开这本《古今书评》,总觉得纸张里藏着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叹息。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文字评点,像老茶馆里说书人的醒木,啪地一声就让人清醒过来。书评这东西,原以为是文人雅士的消遣,读着读着却尝出修身养性的滋味来。 古人的书评总带着三分敬畏七分诚恳,不像现在某些评论,要么捧到云端要么踩进泥里。记得有篇评《史记》,说太史公"笔底有血",短短四个字,叫人脊背发凉。现代人写书评,动不动就搬出"解构""范式"这些唬人的词,反倒把读书最要紧的那点体悟给弄丢了。我倒觉得,真正的好书评该像老中医把脉,三根手指往腕上一搭,就能说准文章的气血盈亏。 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夹在书评里的人生况味。有人评《陶渊明集》,写着写着忽然岔开去讲自己辞官种菊的经历,墨迹里都能闻见篱笆边的泥土香。如今电子书页底的评论栏,尽是"反转惊艳""文笔绝了"这类速食点评,像方便面调料包似的浮在表面。读书人的那点真性情,反倒被点赞数和热评排名给淹没了。 书评里藏着条暗线,从古至今的读书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借着别人的文字,照自己的心。清代有个落第书生评《论语》,通篇不提圣贤大义,专写自己如何在破庙里就着漏雨声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种把书评写成心经的功夫,现在怕是难寻了。我常想,要是哪天算法能算出"最匹配"的书评,那读书这件事,岂不是跟相亲网站配对成功似的索然无味? 夜里重读某些段落,会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要把书评刻在碑上。那些力透纸背的见解,何尝不是评者留在世间的修行印记?现代人敲键盘留下的书评,转眼就被新的信息流冲走,倒像是用沙子写的心得。这本《古今书评》最珍贵处,就在于它让我看见:原来读书人的寂寞,隔着千年也能互相认取。 合上书总想起那位评《庄子》的不知名先生,在页脚批了句"濠梁之辩,不如归去看鱼"。书评写到这个份上,笔墨早不是评判,倒成了渡人的舟筏。我们这辈子读过的书,终归要化成自己走路的样子。那些真正活过来的书评,大概就是路旁偶尔闪现的灯盏罢。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8319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