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64390
2025年09月04日
说来惭愧,我是在二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西线无战事》的。当时书脊上斑驳的烫金字母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像是在发出某种无声的控诉。朋友说这是反战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我读完后却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这种不对劲就像战后留在士兵们骨髓里的弹片,隐隐作痛却难以定位。 人们总说这本书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剂过量的吗啡。雷马克用近乎冷血的笔触描绘着战壕里的每一天,那些精确到令人发指的细节描写——腐烂的伤口、发臭的军靴、爬满蛆虫的面包——确实让人反胃。可这种反胃过后呢?我们是否已经对战争产生了某种变态的审美?就像保罗在战壕里数着日子等死时,居然还能注意到法国姑娘"脖颈后的金色绒毛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这种突如其来的诗意让我感到不安,它仿佛在暗示:即便在最黑暗的地狱里,人类依然能保持对美的感知。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危险的麻醉吗? 书中最让我不适的是那个著名的场景:保罗在休假回家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与普通人交流。这个被反复引用的"战争异化"主题,现在想来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雷马克让我们相信战争会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灵魂,可现实中的士兵们呢?他们中很多人战后依然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应付房贷。这种将战争经历绝对特殊化的叙事,是否反而加深了军人与平民之间的鸿沟?我认识一个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他最讨厌别人用"你们这些战场回来的人"开头的句子。 克尔凯郭尔式的存在主义思考在书中随处可见。当保罗说"我们不再是青年,我们不再有未来"时,确实能击中读者的心。但这种青春被战争摧毁的母题,是否也暗含着某种危险的浪漫主义?在雷马克笔下,这些十九岁的男孩们仿佛天生就该是诗人、哲学家,而不是会偷看姑娘裙底的普通男孩。这种美化让我警惕——它让战争看起来像是一场专门针对美好事物的谋杀,而实际上战争毁灭的从来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书中对军官们的描写也很有意思。那些高高在上的指挥官们被塑造成愚蠢而残忍的符号,而普通士兵则保持着惊人的清醒与尊严。这种二元对立未免太过简单。我祖父参加过二战,他说最可怕的不是那些大喊大叫的长官,而是那些和你一起蹲战壕、分享烟草,却在关键时刻把你推出去挡子弹的战友。人性的复杂在雷马克笔下被简化成了一出道德剧。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结尾。保罗在停战前一天死去,西线战报上只写着"今日西线无战事"。这个被无数评论家赞颂的经典结尾,现在想来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讽刺。但讽刺的是谁呢?是那些在后方的官僚吗?可雷马克自己不就是靠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当他在瑞士的别墅里写下这些文字时,可曾想过那些真正"无战事"的士兵们后来都怎么样了?我查过资料,很多幸存者最后都成了酒鬼或流浪汉,他们的故事可没人愿意出版。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书中对英法士兵的描写总是带着一种奇怪的尊重,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美化。这种"敌人也是人"的写法在当时确实很前卫,但放在今天看,是否也暗含着某种德意志式的自我安慰?就像在说:看啊,我们德国士兵多高尚,连敌人都能平等对待。这种隐晦的民族主义比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更值得警惕。 说到民族主义,不得不提书中那个著名的场景:士兵们在战壕里讨论战争的意义。这段对话写得像哲学研讨会一样精彩,可现实中的战壕对话是什么样的?我采访过的老兵说,他们大部分时间在讨论家乡的啤酒和姑娘的大腿。雷马克把这些十九岁的男孩都写成了早熟的知识分子,这是否也是一种文学欺骗? 重读这本书时,我忽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我们可能都被雷马克骗了。他用最真实的细节构建了一个最虚假的叙事——在这个叙事里,战争被塑造成一场纯粹的悲剧,所有人都只是受害者。可现实中的战争从来不是这样。那些自愿参军的年轻人,那些为战争欢呼的市民,那些发战争财的商人,他们都去哪了?雷马克的笔像探照灯一样只照亮了战壕这一小块地方,而把更复杂的真相留在了黑暗中。 最后说说语言。雷马克的德文原著我读过一些,那种简洁冷酷的风格确实震撼。但翻译成中文后,很多句子都带着一种奇怪的诗意。比如"大地接纳了我们"这样的表达,在德文中可能是冷静的陈述,在中文里却变成了抒情的隐喻。这是翻译的错还是我们读者的错?我们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一场肮脏的屠杀想象成了某种崇高的祭典?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适从何而来。《西线无战事》太完美了,完美得不真实。它把战争包装成了一件可以远观的艺术品,让我们这些读者在安全的距离外尽情唏嘘。可真正的战争从来不是艺术品,它是黏在鞋底的血块,是半夜惊醒时的冷汗,是永远擦不干净的污渍。雷马克给了我们一个过于精致的谎言,而我们却把这个谎言当成了真相。 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悖论:它们太过成功,以至于遮蔽了现实。当所有人都说《西线无战事》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时,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种控诉本身,是否已经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遗忘?
西线无战事
知书房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阿灵顿的小房子
知书房
阿灵顿的小房子
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
莉莉·戴尔与雄心勃勃、自私自利的阿道夫·克罗斯比订婚,当他为贵族亚历山大夫人抛弃她时,莉莉·戴尔感到震惊。尽管被他的不忠压垮了,莉莉仍然相信她与她不值得的前未婚夫终生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他背叛后注定要保持单身。当一个更值得的追求者支付他的地址时,她无法看清自己对克罗斯比的感情。《阿灵顿的小房子》(1864 年)写于特罗洛普人气鼎盛时期,收录了他最受尊敬的女主人公莉莉·戴尔 (Lily Dale),她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年轻女性,但渴望被爱,并且是对个人困境如何受到社会压力影响的感人戏剧化。
帕尔马修道院
知书房
帕尔马修道院
司汤达 著
本书是《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的又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法布利斯从小赢得姑妈的钟爱,长成英俊青年后赢得很多女人的青睐;他从滑铁卢战场回到帕尔马,当上副主教后,邂逅一个女伶,误杀了女伶的情夫,被迫逃亡博洛尼亚,百无聊赖之际又遇上女歌唱家浮斯塔,演出了一场闹剧式的风流韵事……但这些都不是爱情,直到他锒铛入狱,遇到要塞司令的女儿克莱莉娅以后,才变成了另一个人。司汤达把他与这个高傲、纯洁的姑娘之间的爱情写得催人泪下。此外,书中对滑铁卢战争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有名篇章。
太阳照常升起
知书房
太阳照常升起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美国青年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负重伤,失去性能力,他与美貌女子勃莱特•阿什莱情投意合,但因为阿什莱不能接受没有性爱的婚姻,巴恩斯只能眼睁睁地让她成为他人的未婚妻,甚至撮合她跟别的男人幽会。两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勃莱特•阿什莱对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一见倾心,但当罗梅罗向她求婚时,她又态度坚决地拒绝了他,年龄的差距使她“不想做一个糟蹋年轻人前程的坏女人”。最终,她回到巴恩斯身边,然而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首版于一九二六年,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凝结、汇聚了年轻的海明威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智、痛苦和他对未来的窥望,是海明威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深度延伸。小说出版后,“迷惘的一代”这一说法立即流传开来,且越传越广,继而演化为一个概念化的文学术语——它既代表着战后年轻一代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也成为指称这一代人的思想情绪的标记语。"
精选书评
知书客838514
这本书写得太真实了,就像在战场走了一遭。年轻人上战场前满脑子都是理想和热血,到了战场才发现战争就是无尽的痛苦和死亡。主角和他的战友们一个个死去,死得毫无意义。最难受的是他们回不到正常生活了。战争把人彻底毁了。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和平有多珍贵。
西线无战事
知书房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知书客656522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雷马克用冷峻的笔触揭开了战争荣耀外衣下血淋淋的真实,当战壕里的泥土混合着年轻士兵的鲜血,《西线无战事》让整个欧洲听见了整整一代人灵魂崩塌的巨响。这不是故事,而是千万个保罗用生命写就的墓志铭。
西线无战事
知书房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知书客501465
翻开最后一页时,手指在颤抖。那种被战壕里的泥土糊住喉咙的感觉久久不散——雷马克笔下的年轻人,明明和我们一样会为蝴蝶驻足,却在某个清晨永远停在了十八岁。最痛的不是枪炮声,而是他们偷偷哼唱家乡民谣时,声音里藏着的、对明天小心翼翼的期待。我们总说"历史不会重演",可合上书才发现,原来每代人都要重新认识战争的荒谬。
西线无战事
知书房
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