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的《明季北略》,终于合上这本厚重的史籍。说来惭愧,这部记载明末北都史事的著作,竟比预想中难啃得多。作为一部私修史书,计六奇以遗民身份执笔,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孤愤,却又不得不谨小慎微,这种矛盾的气质让阅读过程格外沉重。每读三五十页就得搁下缓缓,仿佛那些三百年前的刀光剑影会透过纸背灼伤眼睛。 《明季北略》成书于清初,作者计六奇虽非当朝显宦,却以布衣之身完成了这部二十四卷的巨著。在那个文字狱渐起的年代,私修明史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官修《明史》的曲笔讳饰不同,这部书保留了更多原始史料的面貌。我常想,当年计六奇在昏暗油灯下抄录邸报、整理见闻时,是否也如我此刻这般,被历史的重量压得喘不过气? 全书最震撼处在于对崇祯朝最后岁月的记录。那些奏疏、塘报、日记的碎片,拼凑出一个王朝崩塌的完整图景。读至"京师陷"三字时,手指竟不自觉地颤抖。计六奇的笔法极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李自成进京时的细节更具冲击力——比如记载宫中更漏如常滴答,而值夜太监早已逃散。这种荒谬的真实,比任何渲染都令人心悸。 作为史料,此书的价值在于多层次呈现。既有庙堂之上的决策争议,也有市井小民的流言轶闻。某日读到记载北京粮价飞涨的段落:"麦一石银二十四两,民有持金条而易一饼者",忽然想起去年在潘家园见到的明代秤砣,当时只当是寻常古玩,此刻才惊觉那小小铜器背后,竟承载着如此惨烈的民生疾苦。 不过也要承认,私修史书难免存在局限。书中某些传闻明显带有演义色彩,比如张献忠"七杀碑"的记载就与考古发现不符。计六奇对东林党人的偏爱也时见笔端,写周延儒罢相时那句"天下冤之",明显带着个人情绪。这些瑕疵倒让文本更显真实——毕竟完全客观的历史叙述本就不存在。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书中对士人群像的刻画。在国破家亡的绝境中,有人投井明志,有人变节求荣,更多人则在夹缝中艰难抉择。读到翰林院编修汪伟全家自缢前"从容赋诗"的记载时,忽然理解陈寅恪为何说"明清易代之际最可窥见士人真面目"。这些细节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展现人性的复杂光谱。 文字方面,计六奇的文风堪称"瘦硬通神"。没有骈四俪六的修饰,只用最简练的文言记录最残酷的真相。这种风格与所记内容形成奇妙共振,当读到"是日大雪,饿殍填沟壑"这样不足十字的记载时,北方的寒风仿佛穿透书页扑面而来。这种文字的力量,或许就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史笔森严"。 若论不足,一是某些事件的时间线略显混乱,二是对农民军的记载难免受立场局限。但考虑到作者身处清朝统治下,且资料获取艰难,这些都可理解。反倒是一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如今成为珍贵的社会史素材,比如记载京城沦陷前夜,茶馆里仍在议论"闯王是否真龙天子",这种日常场景比官方文书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现场。 掩卷沉思,这部书最打动我的,是计六奇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执着。在时局动荡、资料散佚的困境中,他像抢救落水者般打捞着每个历史碎片。这种态度令人肃然起敬——真正的史家从来不是冷眼旁观者,而是用生命与历史对话的求道者。读至末卷"计六奇曰"的评述部分,忽然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说来有趣,读史过程中总想起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明季北略》恰似一个绝佳注脚,证明历史转折处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单个人物的贤愚,而是整个系统的失效。当读到崇祯皇帝在煤山遗言"诸臣误朕"时,忽然明白这句话应该倒过来理解——不是大臣误君,而是整个文官系统与皇权制度的共谋,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这部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简化的因果链条。在计六奇的笔下,明末乱局中每个抉择背后,都纠缠着制度惯性、利益博弈和认知局限。这种复杂性提醒我们,对待历史既要避免简单归因,也要警惕用后见之明苛责前人。也许正如书中某处批注所言:"读史如临深渊,俯察时但见自己倒影。"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计六奇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常璩  著
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
龙衮  著
北宋龙衮撰。此书专记南唐事,旧来著录多入载记类。宋初人记载南唐史事的著作是最为丰富的,五代十国的其他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宋初撰录南唐史事的有6家,仅举今天尚存于世的来说,就有郑文宝的《江表志》、陈彭年的《江南别录》、作者佚名的《江南余载》以及龙衮的《江南野史》。北宋末至南宋初更出现了马令和陆游两家颇具规模的《南唐书》。南唐偏安一隅,传闻异辞较多,因此这些众多的撰著都各有其参考价值。《江南野史》一书,宋代各家书目都著录为2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还说全书共有84篇传文,但明清以来传本都只有10卷,传文也只剩下34篇。此书虽不用记传之名,但实为纪传之体,其情形类似陈寿《三国志》中的吴志和蜀志。该书第1卷为先主李昪传,第2卷为嗣主李璟传,第3卷为后主李煜传,第4卷以下才是臣僚的传记,共有宋齐丘等引人的传,像韩熙载,冯延巳这样的名臣都未见其传,估计是已经亡佚了。另外王明清《挥麈后录》说此书有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的传,今本也未见,当亦在亡篇之中。此书所记南唐事,以出自故老传闻者居多,其中自不免有传闻失实之处,宋人书中曾对其有所纠正,但本书在诸家记南唐史事的书中时代较早,亦有为它书所不及处,如孙晟林文肇等传就与新旧《五代史》颇有异同,可资参考。后来马令和陆游两家《南唐书》均有不少内容采自此书。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