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86626
2025年09月04日
从历史意义来看,《说苑》作为一部汉代编纂的政论性著作,确实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先秦至汉初政治思想的重要窗口。但细读之下,我不禁要问:这些被精心分类编排的"君道""臣术"故事,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又有多少是刘向为规劝帝王而刻意筛选甚至加工过的道德寓言?当我们将它视为历史资料时,这种明显的编纂意图是否已经影响了它的客观性? 就内容编排而言,《说苑》的二十卷分类看似系统,实则存在明显的重复与矛盾。比如关于管仲的记载,在不同章节中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种编排方式让我想起现代某些为了论证观点而选择性使用论据的做法。刘向似乎更在意每个故事能否服务于他的道德说教目的,而非保持历史记载的连贯性。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一个标榜"述而不作"的儒家学者来说,实在有些讽刺。 语言风格上,《说苑》确实延续了先秦散文简洁有力的特点。但过分追求"微言大义"的结果,是许多故事变得支离破碎,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比如著名的"叶公好龙"故事,在短短百余字中就完成了从铺垫到高潮再到道德训诫的全过程,读来更像是一则被压缩过的段子,而非完整的历史记载。这种写法虽然便于记忆传诵,却牺牲了叙事的丰富性和可信度。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几乎每个故事都要强行归结到"君仁臣忠"的套路中,仿佛复杂的历史事件都可以用简单的道德公式来解释。当我读到"武王伐纣"被解释为"以有道伐无道"时,不禁想问:历史真的如此非黑即白吗?这种将历史简化为道德寓言的做法,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 个人而言,阅读《说苑》的过程充满矛盾。一方面,我折服于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比如"螳螂捕蝉"这样的寓言至今仍能引发思考;另一方面,我又对其刻意为之的道德教化感到不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已经习惯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时,这种单一的道德评判标准显得尤为生硬。 或许是我太过苛求一部两千年前的著作。但当我看到书中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君道""臣术"时,仍忍不住想:这些被奉为圭臬的政治智慧,是否也成为了后来中国政治文化中某些弊端的源头?比如过分强调人治而忽视制度,过分重视道德表率而轻视权力制衡。 合上书卷,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说苑》,或者该说,我不确定《说苑》是否真的希望被读懂。它像一面蒙着纱的镜子,既想映照历史,又想规劝当下,结果反而让两者都变得模糊不清。也许再过些年,当我经历了更多世事,会对这本书有新的理解。但至少现在,它留给我的更多是困惑而非启迪。
说苑
知书房
说苑
刘向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增广贤文
知书房
增广贤文
佚名 著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本书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朱子语类
知书房
朱子语类
黎靖德 著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池州所刊三种《语录》,徽州、眉州所刊两种《语类》,称为三录二类,同时流行。然互有出入,未尽完善。南宋末年,黎靖德参校以上五种书,除去重复谬误1151条,然后以类相附,名为《语类大全》。分为《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对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均有论述。对《乐》、《礼》、《春秋》、《孝经》、《诗》、《书》、《易》、《四书》也有解说。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集中论述了朱熹“理在气先”的世界观,认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还论证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观点,指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卷四)。着重强调“天理人欲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卷十二)。书中还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把一分为二表述为一个无穷的过程。还揭示了矛盾对立的普遍性,认为天下之物,“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嘿(默),有动便有静”(卷九十五)。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虽不是朱熹所定,但反映了朱熹学说的“大要”及基本思想。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刘氏传经堂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神灭论
知书房
神灭论
范缜 著
南朝齐梁时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的论战之著。范缜(约450~510)字子真,河南人。出身寒微,性情率直,“好危言高论”,不畏权势。齐梁两朝,先后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早年,曾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著《神灭论》。其基本论点是“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此推论,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乃是“质”和“用”的关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正如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一样,刀刃没有了,锋利也就谈不上了。作者还对佛教加以指责,认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南北朝期间佛教盛行,南朝皇帝和世家豪族大都奉佛。寺院林立,僧徒云集,迷信成风,误国害民。《神灭论》一出,“朝野喧哗”。萧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又派人以高官相诱,范缜则断然表示决不“卖论取官”。后来梁武帝萧衍奉佛教为国教,又组织64人发表75篇文章对《神灭论》进行再次围攻,还亲自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指责其“妄作异端”、“违经背亲”,并以命令语气说:“言语可息(不要再坚持了)!”但范缜仍然“辩摧众口”,不为所屈。结果,被流放岭南。《神灭论》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精选书评
知书客935541
在《说苑》里翻了很多遍,后人通常称赞书中贤臣的谏言。但我更在意那些听劝的君主。身居高位的人,往往不爱听反对意见,而书里的楚庄王、齐桓公能够接纳批评,改正错误,这比提出建议更难做到。刘向记录这些故事,重点不在臣子的机智,而在君主的胸怀。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好的领导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犯错后怎么做。
说苑
知书房
说苑
刘向
知书客621451
甲午春分始读此书,至立夏读毕,历时两月有余。刘向辑录先秦至汉初轶事,分门别类,凡二十卷。其中劝谏之辞最多,亦多载贤君良臣言行。此书保存史料颇丰,然间杂传闻,未尽可信。采撷群书时有所删改,与原文时见出入。阅读时需与其他典籍对勘,方能辨其真伪。丙申暮春记于京西寓所。
说苑
知书房
说苑
刘向
知书客557036
典籍瑰宝,《说苑》堪称治世圭臬!何其妙、何其深、何其广!横可品鉴处世机锋,纵能体悟为政之道。经世致用者宜读,修身养性者亦宜读。得意时当读以自省,失意时更当读以明志。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非徒记言,实乃传道。谏君不如悟君,求知不如致知。细品之,方知其中三昧实为政道精髓,至今读来犹觉如饮醇醪,愈品愈见其真味。
说苑
知书房
说苑
刘向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