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68296
2025年09月03日
这是一个笔墨纵横的时代。当萧衍提笔写下《草书状》时,他不仅是在为一种书体立传,更是在为整个魏晋风骨作注。在那个政治动荡却精神自由的年代,书法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而草书,恰似这场艺术革命中最耀眼的闪电。 文人墨客的个性在纸帛间肆意流淌。从张芝的"一笔书"到王献之的"破体",从卫瓘的"草稿"到索靖的"银钩虿尾",每位大家都在绢素上刻下独特的生命印记。王羲之的《十七帖》如行云流水,将规矩与放纵完美融合;而王献之的《中秋帖》则如惊涛拍岸,把父辈的含蓄彻底打破。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墨迹淋漓的作品往往诞生于酒酣耳热之际,或是情绪激荡之时,正应了那句"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书法艺术正在进行着空前的自我解放。只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者,就能在尺素间开辟新境,其"工拙"反成次要。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亲撰《草书状》,本身就标志着对传统桎梏的突破。在他的笔下,草书不再是"匆匆不暇"的应急之作,而成为"驰骋墨场,角逐文苑"的艺术巅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恪守古法的钟繇、卫瓘虽然功力深厚,却终究未能触摸到艺术最自由的灵魂。也正因此,追求"中和之美"的王羲之与崇尚"天然去雕饰"的王献之,在这场书法变革中扮演了截然不同却同样重要的角色。 在萧衍的论述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最伟大的艺术突破往往发生在最动荡的年代。当他在《草书状》中描绘"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的意境时,何尝不是在隐喻那个矛盾重重的时代?那些看似狂放的笔画里,藏着文人对自由的渴望;那些仿佛失控的线条中,蕴含着对生命最深的礼赞。这让我想起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魏晋的书法家们,正是用笔墨在纸上起舞。 重读《草书状》,最打动我的不是萧衍对草书技巧的精妙描述,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当他说"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对书法的赞美,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文人精神的致敬。在这个意义上,《草书状》不仅是一篇书论,更是一部用墨写就的精神史诗。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乐府杂录
知书房
乐府杂录
段安节 著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著
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理论专著。计成著。据计氏自称,此书定稿于崇祯四年(1631),梓行于崇祯七年(1634),原名《园牧》。除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外,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直至近代才被发现和重视。《园冶》一书共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十部分。在“相地”之前列有“兴造论”和“园说”。1931年收入《喜咏轩丛书》,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参照日本内阁文库藏该书重新校正出版。1956年城市建设出版社据中国营造学社影印本重印。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精选书评
知书客377291
烂书,误人之极也!怪哉、乱哉、恼哉!正看不成文,倒看不成句。闲暇时看了头疼,烦闷时看了更烦。想学书法反坏事,想装风雅更显俗。春风得意别沾手,失意彷徨更别碰。这哪是书道?分明是胡乱涂鸦!临帖不如练楷书,学草不如写正书。误人之物,不看也罢!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知书客875511
奇文,草书之绝响。痛快、肆意、自在!可以先看,可以后看,可以从头看,可以跳着看。白天可以看,晚上也可以看。书法家能学到东西,门外汉也能有收获。心情烦躁时适合读,心平气和时也适合读。模仿不如领会,空谈不如实践。关键在于动手写!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知书客844946
有人看《草书状》只看到龙飞凤舞的线条。有人却读出了书法家挥毫时的豪迈气概。我读《草书状》时,眼前浮现出古人提笔泼墨的身影,他们在纸上留下的不仅是字迹,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中华书法几千年的传承,到今天依然充满生命力。看着这些流传下来的墨宝,我为我们的文化感到骄傲。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