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自己啃古籍也有段时日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这部《本草经集注》,一路啃下来,牙齿都快被这些硬骨头硌碎了。特别是这本混合了陶弘景个人见解与魏晋时期药学大成的著作,让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足足熬了三个月的夜。说实话,要不是为了在朋友圈装个文化人,我早就把这本晦涩难懂的"砖头"扔回书架了。 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陶弘景这个隐居茅山的"山中宰相",放着好好的官不做,非要跑去炼丹修仙。他在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硬是塞进了自己的七百多种药物,编成这部《本草经集注》。要知道,当时可没有现代实验室,这些所谓的"药物"有多少是道听途说,有多少是亲身试验,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更可笑的是,他还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说什么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这种分类法放在今天,简直就像把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按包装颜色分类一样荒谬。 说到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简直是一部充满玄幻色彩的药学"大杂烩"。里面记载的所谓"药物",从日常可见的草木到传说中的龙肝凤髓,应有尽有。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书中居然郑重其事地记载着"寡妇床头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试想一下,堂堂一代宗师,竟然把这种民间巫术般的偏方收录在医学典籍中,这不是贻笑大方吗?更离谱的是对"五石散"的推崇,这种由钟乳石、紫石英等矿物组成的"仙药",不知害死了多少魏晋名士,却被他奉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说到书中的分类方法,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陶弘景首创的按自然属性分类法,表面上看很有条理,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类。但细究起来,这种分类完全建立在直观感受上,缺乏科学依据。比如把"玉泉"归为玉石类,说它能"安魂魄",这种论断跟现代科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且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标准混乱得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梦游状态下完成的写作。 特别要吐槽的是书中那些神乎其神的药效描述。动不动就说某味药可以"轻身不老""通神明",这种夸张的表述放在今天,早该被药监局以虚假宣传查处了。最讽刺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特效药",在现代医学看来要么毫无作用,要么含有剧毒。比如对水银的记载,竟然说它能"杀金银铜锡毒",却对其致命毒性只字不提。这种不负责任的记载,不知误导了多少后世的医者。 说到陶弘景的写作风格,完全是一副"我说了算"的架势。他在注解中经常用"今按""臣谨案"这样的字眼,显得很权威的样子。但细看内容,大多是主观臆断,缺乏实证依据。比如对某些药物产地的记载,动辄"出昆仑山""生蓬莱仙境",这种虚无缥缈的描述,与其说是药学著作,不如说是修仙小说。更让人无语的是,他经常在正经的药理说明中突然插入一些道家修炼的玄谈,把医学和玄学混为一谈。 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大得有些可怕。它确立的许多错误观念,比如"以形补形"的用药理论,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看着书中那些将植物外形与疗效强行联系起来的荒谬说法,我真想穿越回去问问这位陶先生:您是不是把太多炼丹时的烟雾吸进脑子里了? 平心而论,这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保存了魏晋以前的大量药学资料,有些药物的基本功效描述还算靠谱。但要把它奉为医学经典,就像把一本中世纪的炼金术手册当作化学教科书一样可笑。那些盲目推崇古籍的人,怕是没想过,如果古代医术真那么神奇,古人的平均寿命怎么会只有三四十岁? 啃完这部《本草经集注》,我最大的感悟是:对待传统医学典籍,还是保持点怀疑精神为好。毕竟,科学在进步,我们不能因为某本书年头久远,就无条件地相信其中的每一句话。陶弘景若活在今天,看到现代医学的发展,说不定会第一个把自己写的书扔进炼丹炉里当柴烧。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