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5394
2025年09月04日
自己啃古籍也有段时日了,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这部《本草经集注》,一路啃下来,牙齿都快被这些硬骨头硌碎了。特别是这本混合了陶弘景个人见解与魏晋时期药学大成的著作,让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足足熬了三个月的夜。说实话,要不是为了在朋友圈装个文化人,我早就把这本晦涩难懂的"砖头"扔回书架了。 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陶弘景这个隐居茅山的"山中宰相",放着好好的官不做,非要跑去炼丹修仙。他在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硬是塞进了自己的七百多种药物,编成这部《本草经集注》。要知道,当时可没有现代实验室,这些所谓的"药物"有多少是道听途说,有多少是亲身试验,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更可笑的是,他还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说什么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这种分类法放在今天,简直就像把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按包装颜色分类一样荒谬。 说到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简直是一部充满玄幻色彩的药学"大杂烩"。里面记载的所谓"药物",从日常可见的草木到传说中的龙肝凤髓,应有尽有。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书中居然郑重其事地记载着"寡妇床头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试想一下,堂堂一代宗师,竟然把这种民间巫术般的偏方收录在医学典籍中,这不是贻笑大方吗?更离谱的是对"五石散"的推崇,这种由钟乳石、紫石英等矿物组成的"仙药",不知害死了多少魏晋名士,却被他奉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说到书中的分类方法,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陶弘景首创的按自然属性分类法,表面上看很有条理,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七类。但细究起来,这种分类完全建立在直观感受上,缺乏科学依据。比如把"玉泉"归为玉石类,说它能"安魂魄",这种论断跟现代科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且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标准混乱得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梦游状态下完成的写作。 特别要吐槽的是书中那些神乎其神的药效描述。动不动就说某味药可以"轻身不老""通神明",这种夸张的表述放在今天,早该被药监局以虚假宣传查处了。最讽刺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特效药",在现代医学看来要么毫无作用,要么含有剧毒。比如对水银的记载,竟然说它能"杀金银铜锡毒",却对其致命毒性只字不提。这种不负责任的记载,不知误导了多少后世的医者。 说到陶弘景的写作风格,完全是一副"我说了算"的架势。他在注解中经常用"今按""臣谨案"这样的字眼,显得很权威的样子。但细看内容,大多是主观臆断,缺乏实证依据。比如对某些药物产地的记载,动辄"出昆仑山""生蓬莱仙境",这种虚无缥缈的描述,与其说是药学著作,不如说是修仙小说。更让人无语的是,他经常在正经的药理说明中突然插入一些道家修炼的玄谈,把医学和玄学混为一谈。 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大得有些可怕。它确立的许多错误观念,比如"以形补形"的用药理论,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看着书中那些将植物外形与疗效强行联系起来的荒谬说法,我真想穿越回去问问这位陶先生:您是不是把太多炼丹时的烟雾吸进脑子里了? 平心而论,这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保存了魏晋以前的大量药学资料,有些药物的基本功效描述还算靠谱。但要把它奉为医学经典,就像把一本中世纪的炼金术手册当作化学教科书一样可笑。那些盲目推崇古籍的人,怕是没想过,如果古代医术真那么神奇,古人的平均寿命怎么会只有三四十岁? 啃完这部《本草经集注》,我最大的感悟是:对待传统医学典籍,还是保持点怀疑精神为好。毕竟,科学在进步,我们不能因为某本书年头久远,就无条件地相信其中的每一句话。陶弘景若活在今天,看到现代医学的发展,说不定会第一个把自己写的书扔进炼丹炉里当柴烧。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外经微言
知书房
外经微言
陈士铎 著
养生著作。原题岐伯天师传,陈士铎述,实为后人托名之作。撰者与成书年代已无可考。原书目录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全书分为9卷81篇,正合《黄帝内经素问》卷篇数。分述养生、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四时、运气、病因病机及治则等内容。所论与《内经》相承,亦有不同之处。其中有部分养生专篇,如命根养生篇,论述了养生之道首要慎精,精动由于心动,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因此安心才能利精;红铅损益篇,论述了方士采红铅以接命之理;善养篇,论述了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及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书中所论,简明扼要,对于中医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清精抄本,198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饮膳正要
知书房
饮膳正要
忽思慧 著
《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与营养保健专著,对于研究中国的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农本草经
知书房
神农本草经
佚名 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神农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原书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种。清朝孙星衍将《神农本草经》考订辑复,成为现在通行本。 《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重要文献,本书把药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精选书评
知书客442864
读完《本草经集注》后,感觉有点糊涂。陶弘景整理前人经验,又加入自己的见解,但药材分类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方法看似系统,可实际使用时却不太方便。有些药的功效讲得很模糊,甚至互相矛盾。后人尊他为药学大家,但我觉得他的理论未必全对。面对这些古老的文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困惑。也许在那个年代,医药知识本来就很难讲清楚吧。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客154385
自暮春至仲夏,历时四月方得阅尽陶氏此书。草木虫鱼诸部最见功力,余皆草草浏览而已。弘景熔铸古今,折中群说,辨药性之真伪,明疗疾之旨归,可谓医道之津梁。然其分类稍嫌芜杂,引文亦偶有失考,未免白璧微瑕。至若文辞之简净,义理之周洽,则犹是六朝人本色也。甲午长夏观堂漫笔于钱塘江畔。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客202173
自癸卯仲春至乙巳初冬,耗时两岁余方卒读此帙。陶氏集注本草,虽名承神农,实多己意妄增,更杂以道流方术之说。其分类之淆乱,考据之疏略,令人不能无憾。医药关乎性命,岂可如此轻率为之?彼时医家奉为圭臬,今观之不过掇拾前人之余唾耳。尤可笑者,引《仙经》服食之法于本草,真乃方技乱医之始作俑者。丙午寒夜墨禅漫笔于吴门。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