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
忽思慧

饮膳正要

忽思慧  

《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与营养保健专著,对于研究中国的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5514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饮食养生的古书了,偶然看到网友推荐《饮膳正要》,翻开后才发现这是元代太医写的饮食指南。 以前觉得养生就是吃得健康,但具体怎么吃却不清楚。现在生活节奏快,外卖和快餐成了常态,有时候明知道不健康,却还是选择方便。现代营养学虽然科学,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读到这本书里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原来养生不只是吃什么,更是怎么吃。比如书里提到"食不言",吃饭时要专心。这个道理很朴素,但现代人吃饭时总在看手机。还有"五谷为养"的说法,现在才知道粗粮这么重要。 书中最让我惊讶的是对食材搭配的讲究。比如羊肉要配生姜,能驱寒。这些经验都是古人长期积累的,虽然没有现代科学解释,但确实有效。我试着按书里的方法煮粥,加了些山药和红枣,感觉确实比平时更有精神。 养生不只是为了长寿,更是为了活得有质量。书里说"病从口入",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现在想想确实如此,熬夜吃烧烤后总是胃不舒服。古人没有现代医学,却懂得用饮食来调理身体。 最实用的是书里记载的食疗方子。比如咳嗽喝梨汤,失眠喝小米粥。这些方法简单又安全,比动不动吃药强。我奶奶以前常说"药补不如食补",现在才真正明白。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饮食习惯。点外卖时开始注意荤素搭配,尽量按时吃饭。虽然不能完全照着古法来,但取其精华很有帮助。古人的智慧确实了不起,这些经验到现在依然实用。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3017
白岩松说:"现代人吃得太杂,却不知道吃什么好。古代人食材有限,反而懂得养生。"我开始翻看元代的《饮膳正要》,想从中找到答案,却越看越糊涂。这本宫廷饮食典籍,既像食谱又像医书,既讲究又玄乎,让我这个现代人摸不着头脑。 我认同古人对饮食的敬畏,但那些"天鹅炙""狐肉羹"的配方实在令人困惑。忽思慧在书中把食物分为"温平""寒热",却没说清为什么羊肉配西瓜会"伤人",而配杏仁就"大补"。更奇怪的是,那些繁琐的进食礼仪——"先饮汤""后食肉",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显得格格不入。 开始试着按节气调整饮食,春天吃韭菜盒子,夏天喝绿豆汤。但《饮膳正要》里那些"四时调摄"的规矩让我头疼:立春要吃"生菜五辛盘",处暑要饮"桂浆"。这些讲究到底是养生真谛,还是古人的形式主义? 收集了不少养生食谱给母亲,结果她看着"鲫鱼羹"的做法直摇头:"现在谁还费这个功夫?"倒是书里提到的"神仙粥"——用山药、芡实煮粥,简单易做,颇得她欢心。可当我照搬"八珍糕"的配方时,发现里面的白茯苓、人参如今都成了中药铺里的稀罕物。 周末午后,照着书做了道简化版的"山药羊肉汤"。羊肉在锅里咕嘟着,我却对着"忌与醋同食"的告诫发愣——明明现在吃饺子都蘸醋啊!汤成后,家人喝得津津有味,只有我还在纠结:这本古老食谱里,到底有多少智慧值得传承,又有多少该随时代改变? 那些精美的菜名:"蟠桃饭""玉灌肺",听起来像诗,做起来像谜。合上书,厨房里飘着现代调味料的香气,我忽然觉得,或许饮食之道,不该执着于典籍的字句,而该像忽思慧那样,在传承中创新。只是这创新的分寸,又该在哪里呢?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5924
饮食之道多看看。每当我被现代快餐文化裹挟时,总会重翻这本元代的养生经典。健康之路如同修行,需要日日精进。《饮膳正要》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看似简单的配伍,实则暗合天地阴阳。 太医忽思慧写这本御膳记录时,想必怀着济世之心。书里记载的每道药膳,都像在说:治病不如防病,用药不如食疗。羊肉羹要配草果,不是随意为之,草果化湿,羊肉温补,这般搭配才不伤脾胃。现代人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忘了身体需要细水长流的滋养。 我尤爱书中"饮食禁忌"一章。柿子不与蟹同食,并非古人迂腐,今之科学证明二者同食易致胃石。七百年前的经验之谈,竟暗合现代医学原理。这让我想起祖母熬粥总要撒一把绿豆,说是"解百毒",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才懂其中深意。 最触动的是"养生避忌"的训诫:夜食不可过饱,醉不可当风。看似平常的叮嘱,却道出健康真谛——节制二字。当代人凌晨点外卖、冷饮不离手的习惯,对照古人"夜气收敛,不宜扰动"的告诫,实在值得深思。若他日教导子女,我定要先教他们识得食物本性,明白晨食姜、晚食萝卜的时序之道。 书末记载的"聚珍异馔",表面是宫廷奢靡,细读却见用心。驼峰鹿尾的烹调,必佐以陈皮砂仁,富贵中不忘调理。这让我悟得:纵有珍馐满前,也需懂得配伍之法。就像人生顺遂时更要谨守本分,锦衣玉食之际尤需记得粗茶淡饭的滋味。 忽思慧在序言中写道:"日所必用,切于饮食。"七个字道尽全书精髓。现代营养学用百万字论述的道理,古人用一盅茯苓粥、一盏杏仁露就讲透了。每次重读,都像在喧嚣的奶茶店闻到一缕药膳清香,提醒我:真正的养生,不在昂贵的补品,而在每日箸头碗底的清醒自知。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4332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774
在物质条件受限的古代,《饮膳正要》提供的饮食智慧仍然很有参考价值,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失效。在没有现代营养学知识的情况下,古人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出这套饮食法则,告诉我们怎么搭配食材对身体好,什么季节该吃什么,病人该怎么调理。这些内容简单实用,现在看也不过时。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记录了很多具体的饮食细节。忽思慧写得很实在,既讲宫廷贵族的精细饮食,也记普通百姓的日常吃法。比如他写羊肉要配什么菜解腻,病人喝粥该放哪些药材,甚至具体到用量多少。这些内容不是空谈道理,而是可以直接照着做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不经意流露的生活气息。比如写皇帝吃饭的规矩时,突然插入一段民间小吃的做法;或是严肃地讲完药膳配方,又补充一句"但不可多食"。这些细节让人觉得古人跟我们现在操心的事情其实差不多,都是想着怎么吃得更健康、更舒服。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