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84719
2025年09月03日
翻开《本草经集注》的那一刻,我本以为会遇见一个草木有灵的奇幻世界。然而随着书页翻动,那种期待渐渐被某种难以名状的迷茫所取代。这迷茫不仅来自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更源于这部被誉为药学经典的著作中,处处可见的矛盾与割裂。 陶弘景笔下的药物世界充满了令人困惑的划分。他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本是个精妙的构思。可当我细读时却发现,这种分类常常流于表面。比如把朱砂列为上品,称其能"养精神,安魂魄",却对其毒性只字不提。而对一些常见草药如黄芩,明明有着确切的疗效,却只归入中品。这种评判标准让我不禁怀疑:这究竟是客观的药理分析,还是掺杂了太多道家修仙的幻想?作者似乎更在意药物是否符合"轻身不老"的道家理想,而非实际的医疗价值。 更令人困扰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主观臆断。陶弘景对某些药物的描述简直像在写神话故事——"千年人参能令人飞行""夜明砂可通鬼神"。这些毫无根据的记载,与他在其他部分表现出的严谨治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我时常在想,这位隐居茅山的道士,到底是在记录医药知识,还是在构建自己的修仙宝典?这种学术与玄学的混杂,让整部著作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般的特质。 书中的矛盾之处比比皆是。一方面,陶弘景确实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对药物产地、采收时节的记载相当准确;另一方面,他又轻信民间传说,将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收录其中。比如他郑重其事地记载"寡妇床头尘"可治心痛,这与其说是在传承医学,不如说是在延续某种巫术思维。这种科学与迷信的奇怪混合,让现代读者很难把握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最让我感到迷茫的是书中对药物应用的描述。陶弘景会详细记载某种药物的形态特征,却在最关键的功效与应用部分语焉不详。比如对附子这味毒药的记载,他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其形态,却只用"主风寒咳逆"六个字带过其用途。这种本末倒置的写法,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想写一部实用药典,还是仅仅在完成某种知识整理的游戏? 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那些普通草药的记载往往流于程式化。陶弘景似乎对贵族使用的珍稀药物更感兴趣,不惜笔墨描述各种金石丹药的炼制方法。而对民间常用的草药,则常常一笔带过。这种倾向性让人感受到作者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距离——他更关心如何为权贵炼制长生不老药,而非解决百姓的日常病痛。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一种强烈的违和感所困扰。书中那些精致的药物分类系统,那些严谨的性状描述,本可以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药学体系。但陶弘景却总在关键时刻转向神秘主义,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一切。这种学术潜力与实际呈现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这本书最令人扼腕的遗憾。 《本草经集注》中确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陶弘景对药物基原的考订,对混淆品种的辨析,都显示出他过人的观察力。他首创的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更是开创了药学研究的先河。但这些闪光点却被淹没在大量无用的玄学论述中,就像金沙混在泥沙里,需要读者费力淘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那种迷茫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我无法确定自己刚读完的究竟是一部伟大的药学著作,还是一本掺杂着医学知识的道家典籍。陶弘景似乎一直在两个身份间摇摆不定——作为医者的严谨与作为道士的狂想,在这部著作中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 这本书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它明明具备成为纯粹科学著作的所有条件,却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陶弘景完全可以用更系统的方式整理药物知识,建立更实用的医疗体系。但他似乎更愿意将这本书写成通往仙境的指南,而非治病救人的手册。这种选择让《本草经集注》成为了中国药学史上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 在迷茫之余,我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矛盾性让这本书显得如此独特。它既不是纯粹的医药典籍,也不是完全的修仙秘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奇特存在。也许,这种模糊性恰恰反映了中古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那个科学与迷信尚未分家的时代,陶弘景和他的《本草经集注》注定要永远徘徊在理性与玄想之间。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遵生八笺
知书房
遵生八笺
高濂 著
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撰成于万历十九年(1591)。共十九卷,分为八个部分。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摘录历代养生格言,其宗旨多出于医家、道家;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记录按四时不同进行修养的口诀;卷七、卷八为起居安乐笺,专门介绍各种可资颐养的宝物器具等;卷九、卷十为延年却病笺,介绍服气导引的方法;卷十一至卷十三为饮馔服食笺,开列利于养生的食品名目,附以服饵诸物;卷十四至卷十六为燕闲清赏笺,皆论赏鉴清玩之事,以种植花卉之方法附于后。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灵秘丹药笺,介绍各种习见的经验方药;卷十九为尘外遐举笺,记载了历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一百名隐逸者的事迹。此书从各方面论述养生之道,对于各种养生方法、饮食记述颇详,征引丰富。对于古器物、单方验方等也详加记录。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有重要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刊本,明崇祯间刊本,清嘉庆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又出版了多种排印本。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著
中医温病学著作。6卷。清吴瑭(1758~1836)著。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著名医学家。少习儒学,后因其父及侄儿相继因病而亡,于是专心从事医学工作。曾进京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有机会阅览明吴又可《温疫论》,大受启发,又研读前代名家之论,结合吴瑭本人的临证经验,参考叶天士在温病方面的论述,仿仲景《伤寒论》体例而作。文字简要,便于记诵。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铅印本。本书是清代温热派的名著。全书共6卷,首卷为原病篇,卷1为上焦篇,卷2为中焦篇,卷3为下焦篇,卷4为杂说,卷5为解产难,卷6为解儿难。书中所载方剂脚注炮制方法较少,但亦可看出作者善用生品、鲜品治疗温热病。
养性延命录
知书房
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 著
古代养生术书。南朝陶弘景集注。约成书于南朝梁武帝中期六世纪初期。二卷。上卷讲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讲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论述养性延命的理论和方法。书中所载“华陀五禽戏”为现存关于五禽戏的最早记载。收入《道藏》第五七二册,《云笈七签》卷三二亦有摘要。书中引用《大有经》、《小有经》、《服气经》、 《黄庭经》及嵇康注《老子养生篇》、河上公注《道德经》等。本书《宋史·艺文志》并《通志·艺文略·道家》著录,题曰陶隐居集,《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摘录,未题撰人,唯《通志略》于著录后又题曰“又二卷,孙思邈撰”。明白云齐《道藏目录详注》作《养生延命录》二卷,题华阳陶隐居注。此书序末注云“或云此书孙思邈所集”。
精选书评
知书客364093
有人从《本草经集注》里看到草木金石的精微药性。有人看到方剂配伍的严谨法则。而我翻开这本医书,感觉像在听一位老大夫耐心讲解,告诉我每种药材的性格脾气,教我怎样治病救人。这本书不只是记录药方,还告诉我们治病要顺应自然规律。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传统智慧更应该被珍惜。我们的中医文化深厚博大,值得好好传承下去。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客154385
自暮春至仲夏,历时四月方得阅尽陶氏此书。草木虫鱼诸部最见功力,余皆草草浏览而已。弘景熔铸古今,折中群说,辨药性之真伪,明疗疾之旨归,可谓医道之津梁。然其分类稍嫌芜杂,引文亦偶有失考,未免白璧微瑕。至若文辞之简净,义理之周洽,则犹是六朝人本色也。甲午长夏观堂漫笔于钱塘江畔。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客442864
读完《本草经集注》后,感觉有点糊涂。陶弘景整理前人经验,又加入自己的见解,但药材分类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的方法看似系统,可实际使用时却不太方便。有些药的功效讲得很模糊,甚至互相矛盾。后人尊他为药学大家,但我觉得他的理论未必全对。面对这些古老的文字,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困惑。也许在那个年代,医药知识本来就很难讲清楚吧。
本草经集注
知书房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