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29976
2025年07月01日
读《西夏书事》,恍若荒野独行。史笔如刀,偏又模糊不清;往事如烟,似在眼前飘散。想那党项人纵横大漠,最后竟湮没于风沙。我辈读史,究竟为寻求什么?是兴衰之道,还是无常之理?正读似悟,反读更惑。盛世可读以警醒,乱世可读以叹息。能解者自有倚天屠龙之志,不解者徒增沧桑之感。历史如迷途,我们不过是迷途中的行者罢了。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作者司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史料,花19年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这段错综复杂之历史写成年经事纬之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汉官六种
知书房
汉官六种
孙星衍 著
10卷。清人孙星衍校辑。包括《汉官》1卷,东汉王隆撰;《汉官解诂》1卷,东汉胡广注;《汉旧仪》(又称《汉官旧仪》)2卷,东汉卫宏撰;《汉官仪》2卷,东汉应劭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或省称《汉官典仪》、《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1卷,东汉蔡质撰;《汉仪》1卷,吴丁孚撰。以上6种,原书早佚,经孙星衍校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汉旧仪》上下两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乐大典》本,孙氏校证后,又别作《补遗》2卷附后。6种之中,《汉旧仪》、《汉官仪》分量最大。《汉旧仪》专载西汉一代,以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祀典、皇帝诸侯丧葬等杂事。其余5种则仅记两汉官制。此6种书虽已非完篇,但仍不失为探讨两汉官制与礼仪制度之重要资料。
竹书纪年
知书房
竹书纪年
佚名 著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精选书评
知书客609543
寒冬腊月间始读此书,至来年春分方得掩卷,其间时断时续者再。吴广成辑录西夏二百余年史事,补旧史之阙遗,述党项之兴衰,考证精详处尤为可贵。然编年纪事终非纪传体例,人物性情难见真容,读至李元昊雄才大略处,未尝不掩卷而叹。此书虽行文质实,然史识独到,使湮没之事粲然可见,亦不负"西夏史之干城"之名。乙未仲春夜阑笔于燕京客次。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客635421
《西夏书事》以"夏之兴也以忠厚,其亡也以骄奢"为鉴,道尽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密码,这部被遗忘的"边地春秋"用残缺的编年体例,意外成就了最完整的历史隐喻——当党项人的马蹄声从贺兰山麓渐渐远去,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宫廷秘辛与战场硝烟,终于在吴广成的笔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客487821
吴氏此书,辑录西夏旧事,爬梳整理,用心可谓勤矣。然细读之,每觉其取舍失当,编排支离,颇令人费解。彼时西夏文书多毁于兵燹,吴氏所据何本,往往语焉不详。至若记事前后抵牾,议论时见偏颇,更令人踌躇不已。考古证今,自是一部有用之书,然欲求其史料精审,论断公允,则未免有负所望矣。文辞虽尚明畅,究非学问根本所在。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