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西夏书事
西夏书事

西夏书事

吴广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西夏编年体史书。吴广成撰。清道光五年(1825)小岘山房初镌,其后有1935年北平文奎影印本。吴广成,字西斋,江苏青浦人。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生治史,精于史学,用10年功夫撰写成本书。其撰述尚有《廿二史金石考异》、《明史纪事本末补》、《历朝名臣纪略》、《明遗杂记》等。本书凡42卷,约30万言。广泛搜集唐、宋、辽、金、元诸史,宋人著作、文集及稗官野史中有关党项及西夏史料,采用《通鉴纲目》编年体,参证排比成书。收集唐、宋、辽、金诸史及文集、野史等资料,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唐中和元年(881)拓拔思恭占据绥银,下至宋绍定四年(1231)西夏亡后其故臣王立之及部分遗民入金止,共300余年西夏的大事。
更多
书评  · 6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97385
史笔能信否?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149
翻开吴广成的《西夏书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北边陲的历史之窗。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与《三国演义》截然不同,它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沉稳的语调将西夏王朝的兴衰娓娓道来。最令我惊喜的是,作者没有陷入传统史书常见的窠臼,而是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西夏。 吴广成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出色。他笔下的李元昊不再是史书中那个符号化的枭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野心的真实人物。作者既写出了他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也不回避他晚年猜忌多疑的性格缺陷。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没藏太后这个女性政治家的描写,她不是简单地被塑造成"红颜祸水",而是展现了在男性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如何运筹帷幄的智慧。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在传统史籍中实属罕见。 本书的叙事结构也颇具匠心。吴广成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以关键事件为节点,构建起一个有机的历史网络。比如在叙述夏辽战争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经济、外交等多重因素,让读者能够理解战争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写法避免了史书常见的枯燥感,反而有种读历史小说的趣味性。我注意到作者特别擅长在重大事件中插入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描写李元昊在贺兰山阅兵时的场景,金戈铁马的气势跃然纸上,这种叙事技巧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一部史书,《西夏书事》的考证之严谨令人敬佩。吴广成不仅参考了汉文史料,还大量引用了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发现。他在叙述每一个重要事件时,都会列举不同史料的记载,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时的史学界实属难得。我特别欣赏他对西夏官制的考证,通过对比唐宋制度,清晰地梳理出西夏政治体系的独特性。这种建立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的历史叙述,既保证了可信度,又增添了学术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广成在书中表现出的历史观。他没有简单地以中原王朝的视角评判西夏,而是试图理解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内在逻辑。在叙述宋夏关系时,作者既指出了西夏对宋朝的侵扰,也分析了宋朝对西夏的经济封锁政策。这种双向的视角,打破了传统史书"华夷之辨"的局限。我认为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正是现代读者最需要的。书中对西夏文化的描写尤其精彩,从文字创制到佛教传播,都展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西夏书事》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吴广成摒弃了传统史书佶屈聱牙的文言,采用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比如将西夏的立国比作"沙中筑城",既形象又深刻。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段历史。我注意到书中还保留了不少西夏的民歌谚语,这些民间文学的穿插,为严肃的历史叙述增添了一抹亮色。 读完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吴广成对历史的态度。他不仅记录事件,更关注这些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在描写战争时,他会写到百姓的流离失所;在叙述改革时,他会关注政策对民间生活的影响。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在当时的历史著作中实属罕见。我认为这正是《西夏书事》超越时代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王侯将相的功业,更是一个民族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比其他史书,《西夏书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西夏历史的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夏就像一个被遗忘的王朝,而吴广成用他的笔让这个消失的王国重新焕发生机。书中对西夏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文化习俗的系统梳理,至今仍是研究西夏史的重要参考。作为读者,我不仅从中获取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共鸣。 合上书本,我依然沉浸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吴广成用他的学识和情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夏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西夏书事》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叙事。它让我明白,历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真相,更在于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获取知识来得珍贵。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42293
翻开《西夏书事》的那一刻,我仿佛坠入了一场迷雾重重的历史迷宫。吴广成笔下的西夏王朝,既不是中原正统史家笔下那个蛮夷小国,也不完全是党项人自己记述的辉煌史诗,而是徘徊在两者之间的暧昧存在。这种历史叙事的双重性让我时常困惑——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消失在西北风沙中的神秘王朝? 书中那些看似客观的战争记录背后,总藏着令人不安的矛盾。当吴广成描述西夏与宋辽的军事对抗时,笔触间时而流露出对党项人骁勇善战的赞叹,时而又跳回中原史观的传统立场。这种摇摆不定的叙事姿态,就像西夏本身在汉文化与游牧文化间的徘徊,让人难以把握其真实面目。我不禁要问:历史书写者是否永远无法摆脱自身文化立场的桎梏? 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那些被反复强调的"蕃汉和处"政策。吴广成既赞赏西夏统治者吸收汉文化的开明,又对他们保留党项旧俗的做法表示不解。这种矛盾心理恰恰反映了传统史家的困境——他们既无法完全认同异族政权的合法性,又不得不承认其文化融合的成就。 细读那些关于西夏典章制度的记载,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奇特的疏离感。佛教与萨满教并存,汉式官制与部落传统交织,这种文化拼贴让整部史书都笼罩在一种不确定的氛围中。我常常在想:我们是否在用过于刻板的历史框架来理解这个本就充满流动性的王朝? 最耐人寻味的是吴广成对西夏灭亡的叙述。他没有简单地将之归咎于蒙古铁骑的强势,而是隐约道出了这个政权内在的文化分裂。这种洞见与其说是历史结论,不如说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当一个王朝同时拥抱太多相互矛盾的文化元素时,它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合上书本,这些困惑依旧在心头萦绕不去。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033
《西夏书事》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党项族政权兴衰,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边缘民族如何在夹缝中构建自身的历史叙事。吴广成以严谨的笔法将零散的西夏史料串联成篇,这种编纂方式本身就暗含着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当我们细读那些关于元昊称帝、宋夏和战的记载时,能清晰感受到作者试图在汉文化主导的史观中为西夏争得一席之地的努力。 书中对西夏典章制度的记载尤为珍贵,比如"蕃礼"与"汉仪"的博弈,不仅反映了文化融合的复杂性,更暴露出小国政权在文化认同上的焦虑。我个人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西夏文字创制的记载,这种文化自觉行为,本质上是对抗文化同化的政治宣言。吴广成笔下的西夏官僚体系记载,往往与中原制度形成镜像对照,这种叙事策略巧妙暗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军事记载部分呈现出鲜明的务实风格。对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关键战役的描写,既保持史家的克制,又通过细节选择流露出对西夏战术智慧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宋夏贸易的记载频率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这暗示着作者对经济因素在政权维系中作用的独特认知。我在阅读时常常思考,这些互市记录背后,是否隐藏着吴广成对民族交往方式的某种期待? 书中对西夏佛教的记载颇具深意。从"凉州护国寺"到"敦煌莫高窟"的连续记载,构建出不同于中原的佛教政治图谱。这种宗教书写不仅补充了正统史料的缺失,更揭示了佛教如何成为西夏统治者构建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我个人认为,这些内容恰恰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部分,它们打破了我们对于"蛮族"政权宗教政策的刻板印象。 最后关于史源的处理方式值得玩味。吴广成大量采用宋人笔记却加以甄别,这种批判性态度在乾嘉学者中实属难得。他在处理《宋史·夏国传》等材料时表现出的审慎,体现出一个专业史家的素养。当我读到他对某些明显带有偏见记载的考辨时,不禁联想到当下史学研究中依然存在的中心-边缘叙事困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突破传统史观限制的可能性。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西夏书事》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