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63149
2025年09月04日
翻开吴广成的《西夏书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北边陲的历史之窗。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与《三国演义》截然不同,它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沉稳的语调将西夏王朝的兴衰娓娓道来。最令我惊喜的是,作者没有陷入传统史书常见的窠臼,而是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西夏。 吴广成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出色。他笔下的李元昊不再是史书中那个符号化的枭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野心的真实人物。作者既写出了他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也不回避他晚年猜忌多疑的性格缺陷。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没藏太后这个女性政治家的描写,她不是简单地被塑造成"红颜祸水",而是展现了在男性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如何运筹帷幄的智慧。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在传统史籍中实属罕见。 本书的叙事结构也颇具匠心。吴广成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以关键事件为节点,构建起一个有机的历史网络。比如在叙述夏辽战争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经济、外交等多重因素,让读者能够理解战争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写法避免了史书常见的枯燥感,反而有种读历史小说的趣味性。我注意到作者特别擅长在重大事件中插入一些生动的细节,比如描写李元昊在贺兰山阅兵时的场景,金戈铁马的气势跃然纸上,这种叙事技巧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一部史书,《西夏书事》的考证之严谨令人敬佩。吴广成不仅参考了汉文史料,还大量引用了西夏文文献和考古发现。他在叙述每一个重要事件时,都会列举不同史料的记载,并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当时的史学界实属难得。我特别欣赏他对西夏官制的考证,通过对比唐宋制度,清晰地梳理出西夏政治体系的独特性。这种建立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的历史叙述,既保证了可信度,又增添了学术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吴广成在书中表现出的历史观。他没有简单地以中原王朝的视角评判西夏,而是试图理解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内在逻辑。在叙述宋夏关系时,作者既指出了西夏对宋朝的侵扰,也分析了宋朝对西夏的经济封锁政策。这种双向的视角,打破了传统史书"华夷之辨"的局限。我认为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正是现代读者最需要的。书中对西夏文化的描写尤其精彩,从文字创制到佛教传播,都展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西夏书事》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吴广成摒弃了传统史书佶屈聱牙的文言,采用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比如将西夏的立国比作"沙中筑城",既形象又深刻。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段历史。我注意到书中还保留了不少西夏的民歌谚语,这些民间文学的穿插,为严肃的历史叙述增添了一抹亮色。 读完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吴广成对历史的态度。他不仅记录事件,更关注这些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在描写战争时,他会写到百姓的流离失所;在叙述改革时,他会关注政策对民间生活的影响。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在当时的历史著作中实属罕见。我认为这正是《西夏书事》超越时代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王侯将相的功业,更是一个民族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比其他史书,《西夏书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西夏历史的空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夏就像一个被遗忘的王朝,而吴广成用他的笔让这个消失的王国重新焕发生机。书中对西夏政治制度、军事组织、文化习俗的系统梳理,至今仍是研究西夏史的重要参考。作为读者,我不仅从中获取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共鸣。 合上书本,我依然沉浸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吴广成用他的学识和情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夏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西夏书事》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叙事。它让我明白,历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真相,更在于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获取知识来得珍贵。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续资治通鉴
知书房
续资治通鉴
毕沅 著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续晋阳秋
知书房
续晋阳秋
檀道鸾 著
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卷。《史通·杂说篇中》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此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者矣。又刘遗民、曹缵,皆于檀氏《春秋》有传,至于今《晋书》,则了无其名(按道鸾编年书不宜言有传,刘遗民即刘坖之,今《晋书》列隐逸传,《史通》误也)。《隋书·经籍志》:《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德行篇》注陈仲弓造荀淑,大史奏德星聚事在炎汉,而称道鸾《晋史》,未详其义。《开元占经》所引,则皆日蚀星移之征。《旧唐志》作《注晋阳春秋》,“注”当作“续”,“春”字误增。《新志》作《晋阳秋》,脱“续”字,卷同。
竹书纪年
知书房
竹书纪年
佚名 著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精选书评
知书客609543
寒冬腊月间始读此书,至来年春分方得掩卷,其间时断时续者再。吴广成辑录西夏二百余年史事,补旧史之阙遗,述党项之兴衰,考证精详处尤为可贵。然编年纪事终非纪传体例,人物性情难见真容,读至李元昊雄才大略处,未尝不掩卷而叹。此书虽行文质实,然史识独到,使湮没之事粲然可见,亦不负"西夏史之干城"之名。乙未仲春夜阑笔于燕京客次。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客887755
《西夏书事》以"国之大事,亡史甚于亡国"为鉴,用如椽之笔勾勒出党项王朝二百年的兴衰画卷,将湮没于黄沙的西夏文明从历史的断层中打捞而出,这部以残碑断简重构的王朝史诗,恰似黑水城遗址那尊双头佛,既凝视着契丹铁骑卷起的滚滚烟尘,也倒映着蒙古弯刀上的凛冽寒光。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客377518
吴广成采辑群书,纂为《西夏书事》,虽不免芜杂,然苦心孤诣,足补史阙。其书搜罗虽广,而抉择未精,使读者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绎之,犹能见其网罗放失之意,掇拾丛残之劳。盖西夏文献凋零,广成独力支撑,使党项遗事不致湮没无闻,虽有小疵,亦足珍惜。后之览者,既叹其劳,复惜其未臻纯粹,然终不能掩其存亡继绝之功也。
西夏书事
知书房
西夏书事
吴广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