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资治通鉴
知书房
续资治通鉴
毕沅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啰嗦拖沓,重复嚼蜡。
读了,便能懂当时的事。
有人翻开《续资治通鉴》,看到的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治国智慧;有人读到的是一代代君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世箴言。而我抚摸着发黄的纸页,仿佛听见历史老人在耳畔低语,将九百年的治乱得失娓娓道来。那些金戈铁马的壮烈,那些庙堂之上的机锋,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觉醒,往往始于对历史的深刻回望。如今重读这部史家绝唱,更能体会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翻开《续资通鉴》,那些被史笔精心描摹的治世能臣,在权力场中翻云覆雨的身姿背后,往往藏着令人玩味的暗影。
北宋的"名相时代"尤其值得深思。王安石变法时那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激进主张,与其说是革新者的勇气,不如说是权力巅峰者的狂妄。那些被后世称颂的青苗法、市易法,在具体推行时何尝不是造就了"州县骚然"的局面?更讽刺的是,当这位"拗相公"罢相归隐,他亲手提拔的吕惠卿转眼就拿出"手札"构陷恩师。所谓变法集团,不过是利益捆绑的临时同盟。
南宋的"中兴四将"更是个绝妙的反讽。岳飞"直捣黄龙"的豪言犹在耳畔,风波亭的鲜血已浸透史册。我们总爱将岳武穆塑造成悲剧英雄,却选择性遗忘他军中"岳家军"的私兵性质,以及那道十二道金牌背后,高宗对军阀势力本能的警惕。韩世忠晚年"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何尝不是看清了武将在这个文人政权中的真实处境?
那些被史家津津乐道的"君臣相得",细究起来都经不起推敲。孝宗与虞允文的"隆兴北伐",表面是恢复中原的壮志,实则是新君树立威望的政治表演。当战事不利时,这位"采石之战"的英雄立刻被调离中枢。而理宗与贾似道的"师臣"佳话,最终演变成误国奸臣的经典案例——这段关系里,究竟是谁在利用谁?
最耐人寻味的是文天祥。他的《正气歌》固然气贯长虹,但当我们读到"状元宰相"在朝堂上那些不合时宜的激烈言论,看到他在流亡政权中与陈宜中的权力拉锯,就会明白:即便是最崇高的理想主义者,也逃不开权力场的腐蚀。他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在政治现实的映照下,反倒显出几分悲凉的宿命感。
在这个以"祖宗之法"为名的舞台上,真正持续运转的,从来都是赤裸裸的权力逻辑。那些被冠以"名臣""良将"头衔的人物,与其说是时代的缔造者,不如说是体制的囚徒。当我们剥离史书的道德滤镜,或许会看见更真实的答案:在专制皇权的框架下,所有政治传奇都注定是未完成的残章。
推荐⭐⭐⭐⭐⭐ 那本厚重的《续资治通鉴》在书架上尘封多年,每次翻开都觉得晦涩难懂,直到去年参观故宫时,站在太和殿前突然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最近重新捧起这部史书,配合着游览南京明孝陵的感悟,竟读出了不一样的况味。
记得第一次去明孝陵时正值深秋,神道两旁的石像生披着金黄的银杏叶,庄严肃穆中透着沧桑。导游说这些石像已经默默守护了六百多年,那一刻忽然理解了《续资通鉴》里记载的"洪武十五年春正月,建孝陵"短短九个字的分量。朱元璋为马皇后修建的这座陵寝,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站在方城明楼下仰望斑驳的城墙,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马蹄声。
《续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它对细节的刻画。比如记载建文帝下落的那段:"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短短十字,却让多少后人辗转反侧。去年在南京朝天宫参观时,看到那幅著名的《建文逊国图》,画中建文帝僧袍芒鞋的背影,与史书中的记载形成奇妙呼应。这种跨越时空的互文,让冰冷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
特别想说说书中关于于谦的记载。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百官聚哭于朝",于谦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的那段描写,每次重读都热血沸腾。去年秋天专程去杭州于谦祠,看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刻在祠堂照壁上,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叫"文死谏,武死战"。书中记载他"日夜处决机务,目辄尽赤",这样的细节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震撼人心。
最难忘的是书中对海瑞的描写。隆庆三年,"瑞上疏言事,触帝怒",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要步杨继盛后尘时,书中却笔锋一转:"帝默然,留中不发。"这种克制反而比夸张的渲染更有力量。去年在海瑞墓前看到"生平不取一线"的碑文,再对照书中记载他去世时"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风骨"。这种从纸面到现实的穿越感,是读史最奇妙的体验。
书中关于张居正的改革记载也令人深思。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时,"豪右多不便之,然民困稍苏"。去年在荆州张居正故居,看到他那句"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的题壁,再回头看史书中记载他"病革时,犹手疏劝上力行新政",突然明白改革者的孤独。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那些改革遇到的阻力,今天读来依然感同身受。
特别喜欢书中记载徐光启的那段:"光启精历算,与利玛窦共译几何原本。"万历年间就能有这样的眼界,实在令人敬佩。去年在上海徐家汇参观光启公园,看到他与利玛窦的雕像比肩而立,再对照书中记载他"尝谓欲求超胜,必先会通",这种穿越时空的智慧至今仍发人深省。
读《续资治通鉴》最奇妙的是,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会在某个瞬间突然鲜活起来。就像在十三陵神道上漫步时,会想起书中记载永乐帝"诏建北京宫殿"的决断;在山海关老龙头眺望渤海时,会浮现书中描写袁崇焕"守宁远"的细节。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组成的温度。
合上书页时忽然明白,这部史书最珍贵的不在于它记载了多少帝王将相,而在于它保存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闪光的人性光辉。就像书中记载杨继盛临刑前写的"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这样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每次重读,都能获得新的力量,或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