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47613
2025年06月26日
魏晋风华,尽在此篇。去路迷蒙,可翻侍中集。顺读如春风,逆读似秋雨。散乱时看,整齐时品。矫龙或摇头,寒虫亦得鸣。衣冠子弟当诵,布衣野老宜吟。寻径不见路,便见王仲宣。佛不渡人人自渡,诗不解惑惑自解。仰观俯察间,忽遇指月之手。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著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著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典论
知书房
典论
曹丕 著
文论。三国魏曹丕(187—226)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据《三国志·文帝纪》称:“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裴松之注曰:“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明帝四年(230)春二月戊子“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文选》六臣注吕向:“文帝《典论》二十篇,兼论古者经典文事。”全书至宋佚散。曹丕为太子时的著作汇集,内容包括政治、伦理、生活、文化等。原文凡五卷,二十篇,曾刊刻于都城洛阳太学内。后因石碑毁废,仅存《自叙》和《论文》两篇。其中《论文》分析文人相轻原因,评价“建安七子”之作,强调文章应以“气”为主,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肯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功能。
精选书评
知书客195878
看了又看,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文字是好文字,但感觉差了一点什么。你要问我差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作者太爱用典了?或者是句式太规整了?读着读着就有点累。好处是确实能看出功力,坏处是这种功力让人有点负担。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客163928
绝妙,建安之绝响!悲哉、壮哉、奇哉!可品其清丽语,可味其深沉意。得意时宜读,失意时更宜读。文人可赏其才情,武夫亦感其气骨。离乱中当读,太平日也当读。求功名不如读粲,叹命运不如读粲。粲之文,如孤鸿唳天,似寒泉漱石。一卷在手,百代同悲!然则其辞藻太工,反失天然;情思过切,略显造作。建安风骨,终不脱雕琢之痕。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客265718
在灿若星河的诗文间寻索,王粲的篇章总让我驻足。世人多赞其"建安风骨",我却独爱他笔下那股郁勃之气。这位七子之冠,能将乱世烽烟和文人风骨熔于一炉。尤其读到"登楼赋"时,那种带着血性的苍凉,非亲身经历乱离者不能为。最可贵是他身在曹营仍保持士人风骨,以文章为戈,在锦绣堆里写尽人间悲欢。这般气节文章,千载之下犹令人血脉贲张。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