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侍中集

王侍中集

王粲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别集名。一名《王仲宣集》,东汉王粲(字仲宣,官侍中)作。王集最初无刻本。《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侍中王粲集十一卷”,至唐代为10卷,宋代只存8卷,均早佚。现存最早者为明人搜集整理之辑本,其中又以张溥之《王侍中集》最为完备。全书不分卷,计收《大暑赋》、《游海赋》、《浮淮赋》、《闲邪赋》、《出妇赋》、《思友赋》、《登楼赋》等25篇,以及书、檄、文、论、颂等21篇和《七哀诗》、《从军诗》、《咏史诗》等若干首诗歌。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对张本又有所订补。
更多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6053
文采犹存,乱世难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4670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王侍中集》确实代表了建安文学的重要成就,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冠,其作品被后世奉为典范。但当我真正翻开这部文集时,却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隔阂。那些被历代文人交口称赞的《登楼赋》《七哀诗》,在我眼中却显得过于雕琢,甚至有些刻意为之的悲怆。 王粲笔下的形象塑造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在《七哀诗》中,那个"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场景确实触目惊心。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种悲天悯人里带着几分文人式的自我感动。就像是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刻意走到贫民区去体验生活,然后写下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王粲的悲痛是真的吗?还是说这只是他作为文人的一种职业素养?这种质疑或许有些刻薄,但确实是我阅读时的真实感受。 就语言风格而言,王粲确实当得起"建安之杰"的称号。他的文辞典雅华丽,用典精当,比如《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这样的句子,确实展现了高超的文字功力。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完美无缺的文字反而让我觉得少了些生气。就像一尊精心打磨的玉雕,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却也因此失去了生命的质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曹操那种粗粝中见真性情的文字,至少那更能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 这部文集中最让我不适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文人腔调。无论是描写战乱惨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王粲似乎总在维持着一个文人的体面姿态。就连最应该直抒胸臆的《登楼赋》,读来也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我不禁要问:在这些华丽的辞藻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一个真实的王粲?是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文人,还是那个在权贵间周旋的侍中? 特别让我困惑的是《从军诗》这类作品。一个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文人,却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的军旅诗篇,这种创作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虚妄?诗中那些"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的描写,读来就像是在玩一场战争模拟游戏。这种脱离实际的创作,与其说是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一个文人想象中的英雄世界。 当然,我必须承认,这种阅读体验很可能源于我自身的局限。作为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现代读者,我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王粲的文字再矫饰,那也是他在那个时代生存的方式。也许问题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我这个读者与作品之间横亘着两千年的时空距离。 人和书的相遇确实需要缘分。此刻的我,显然还没有准备好真正读懂王粲。那些被历代文人推崇备至的佳作,在我眼中却像是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美则美矣,却难以打动我的心。或许有朝一日,当时光磨平了我的棱角,当生活教会我更多关于生存的智慧,我能够以更包容的心态重新打开这部文集。到那时,这些现在看来过于雕琢的文字,会不会突然变得真切动人? 合上《王侍中集》,我不禁想起钱钟书先生那句"文如其人"。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王粲留给我们的,或许就是一个永远保持着安全距离的文人形象——足够优雅,足够才华横溢,却始终让人看不清他真实的面目。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也许正是建安文学特有的魅力所在,虽然此刻的我,还无法完全欣赏这种魅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969
翻开《王侍中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建安风骨特有的悲怆与锐利。王粲的文字像一把双刃剑,一面闪烁着汉末士人的忧患意识,另一面却始终摆脱不了对权力中心的依附姿态。这位"七子之冠冕"的文集,处处彰显着乱世文人的典型困境——既想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又不得不为生存而向政治强权低头。 那些被后人反复传诵的《登楼赋》《七哀诗》,表面看是抒发个人际遇的悲歌,细读之下却能发现字里行间暗藏的机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这样的句子,既流露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更暴露出文人渴望依附明君施展抱负的深层心理。王粲的悲剧性在于,他越是用力地书写时代的苦难,就越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力感。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是一个灵魂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剧烈撕扯。 值得注意的是文集中大量应制之作的违和感。当这位以《七哀诗》闻名的诗人写下"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这类颂圣文字时,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创作人格的分裂。这让我想起当代某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私人写作中保持批判锋芒,在公开场合却不得不说着场面话。王粲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演示了这种精神分裂的经典范本,他的文集就像一面照妖镜,让后世文人总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最耐人寻味的是王粲与曹氏父子的关系。他一方面以《从军诗》等作品为曹操唱赞歌,另一方面在《初征赋》中又隐隐流露出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这种矛盾在《仿连珠》中达到极致——表面模仿扬雄的隐逸姿态,内里却暗藏对政治参与的渴望。读这些文字时,我常想:如果王粲活在今天,会不会也是个在学术理想与课题经费间挣扎的教授?历史的轮回有时精确得令人毛骨悚然。 文集中那些公文奏章尤其值得玩味。当王粲以侍中身份撰写《务本论》时,那个在《登楼赋》里慷慨悲歌的诗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熟练的官僚文书写手。这种角色转换的流畅程度,恰恰印证了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生存逻辑。我不禁要问: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王粲?是月下独酌的诗人,还是朝堂上谨小慎微的侍中?也许答案就藏在他那篇《砚铭》里——"墨运翰染,资我文蔚",文人终究不过是当权者笔墨游戏的工具。 不过话说回来,王粲终究在体制内保留了一份清醒。《赠士孙文始》中"悠悠澹澧,郁彼唐林"的隐逸之思,《为潘文则作思亲诗》中"昊天罔极,生命不图"的 existential 追问,都证明他的精神世界并非完全被权力规训。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恰是传统文人的典型生存智慧——既不完全屈服,也不决绝反抗,在夹缝中寻找表达的空间。 掩卷沉思时,我突然意识到王粲文集最珍贵的可能正是这种矛盾性。它如实记录了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在乱世中如何周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些违心的颂圣之作与真情的悲慨之词并置的怪异感,反而构成了最真实的精神肖像。在这个意义上,《王侍中集》就像一剂苦口的良药,让每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照见自己的局限与可能。当今天的知识分子在学术与权力的钢丝上行走时,王粲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所在。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

@《王侍中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