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11864
2025年08月01日
谋略之巅,智慧之极!《三十六计》者,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清晨可读以明志,深夜可读以运筹。胜时可读定乾坤,败时可读谋转机。商贾读之见商机,将士读之得胜算。俗子读之开智,智者读之生慧。三十六言字字珠玑,一部兵书道尽人间百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空谈韬略,不如研习此卷。处世之明灯,谋事之圭臬!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何博士备论
知书房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尉缭子
知书房
尉缭子
尉缭 著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素书
知书房
素书
黄石公 著
《素书》相传为秦朝末期黄石公作著,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民间视此书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精选书评
知书客279946
权谋之术,三十六计而已。正看像兵法,反看像诡计。人人都说妙,我看未必。胜仗时能用,败仗时也能用。君子学了变小人,小人学了更小人。顺境时想用,逆境时更想用。教书先生讲得头头是道,现实里却处处碰壁。说它是智慧,不如说是算计。学它不如学做人,用计不如用真心。古人的把戏,今人还在玩。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客219663
《三十六计》虽为佚名之作,却成兵家经典。全书分为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套,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这些计谋简明实用,涵盖军事策略与处世智慧。书中案例多取自古代战事,但原理适用于现代竞争。需要注意,部分计策如"借刀杀人"等过于阴险,需谨慎使用。整体而言,该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是研究传统谋略的重要文献。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客281537
自庚子仲夏始读此书,历两旬而卒业。其中"敌战计"六则尤为精要,反复研习者三。原书不分卷次,今人所辑多附以战例,此本亦然,然考其所引多出演义,未足尽信。是书虽列兵家之末,然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非徒诡道也。至若"走为上"一计,尤为千古兵家之要诀,非深于谋略者不能道。壬寅岁杪观堂漫记于沪上。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