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49597
2025年07月06日
自六月至八月读完全书,用时约六十日。书中分胜战、敌战等六套计策,每计皆附战例与解语,然案例真伪难辨,注解亦多穿凿。这些计谋源自古代兵法,但实际使用时需要灵活变通。书中弱化道德因素,强调实用主义,这是它的可取之处。不过现代商业领域对其过度套用,往往流于表面。甲辰仲夏志于沪上书斋。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太公金匮
知书房
太公金匮
吕尚 著
《隋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即《汉志》道家类著录的《太公》一书中的子目《言》。古人云“藏之金匮”,含有保密之意,兵家言当然是秘密的,故《太公》之《言》得称《太公金匮》。《太公金匮》亦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所作的兵书(参阅“六韬”条和“太公阴谋”条)。唐马总摘编的《意林》有《太公金匮》二卷,摘录《太公金匮》五条。其一至三条为武王问、太公答的形式,属于政治方面的言论。另两条为哲学家言: (一) “道曰: 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二)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忍之须臾,乃全汝躯;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此论确与老子哲学相通,此所以刘歆以之入《兵书略》,而班固将其归入道家类也。盖此书与《六韬》有所不同,既有兵家言,又有哲学家言,并有政治家言。从《意林》可知,《太公金匮》至晚唐犹存。《旧唐书·经籍志》尚于“兵家类”著录《太公金匮》二卷,不知是五代撰修《旧唐书·经籍志》者得见此书,还是照录《隋志》。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来自《太公金匮》者。
尉缭子
知书房
尉缭子
尉缭 著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握奇经
知书房
握奇经
佚名 著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存其目,无图。再后则附晋马隆《八阵总述》一卷。按《七略·兵书略》有“《风后》十三篇,图二卷”。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依托也”。已定其伪。而《握奇经》之名,汉、隋、唐诸书《艺文志》皆不载。
精选书评
知书客281537
自庚子仲夏始读此书,历两旬而卒业。其中"敌战计"六则尤为精要,反复研习者三。原书不分卷次,今人所辑多附以战例,此本亦然,然考其所引多出演义,未足尽信。是书虽列兵家之末,然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非徒诡道也。至若"走为上"一计,尤为千古兵家之要诀,非深于谋略者不能道。壬寅岁杪观堂漫记于沪上。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客279946
权谋之术,三十六计而已。正看像兵法,反看像诡计。人人都说妙,我看未必。胜仗时能用,败仗时也能用。君子学了变小人,小人学了更小人。顺境时想用,逆境时更想用。教书先生讲得头头是道,现实里却处处碰壁。说它是智慧,不如说是算计。学它不如学做人,用计不如用真心。古人的把戏,今人还在玩。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客411864
谋略之巅,智慧之极!《三十六计》者,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清晨可读以明志,深夜可读以运筹。胜时可读定乾坤,败时可读谋转机。商贾读之见商机,将士读之得胜算。俗子读之开智,智者读之生慧。三十六言字字珠玑,一部兵书道尽人间百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空谈韬略,不如研习此卷。处世之明灯,谋事之圭臬!
三十六计
知书房
三十六计
佚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