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14826
2025年07月17日
大多数人都被《洛神赋》里那些华丽的句子吸引,我却觉得曹植写洛神的那段最打动人。他写洛神的姿态很具体,不是简单的漂亮,而是让人感受到她的温柔和灵动。重要的是,他没有把洛神写成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让她有人的情感。这样的描写让读者觉得亲近,也让整篇文章有了温度。曹植用平常的语言写出不平常的美,这一点很了不起。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长杨赋
知书房
长杨赋
杨雄 著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于长杨,致使“农民不得收敛”。扬雄扈从返回长安后作此赋以讽。赋的正文,其形式与布局均摹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设为“子墨”为客卿、“翰林”为主人,双方以对话形式各抒己见。该赋内容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交待作此赋原委:子墨指责汉成帝猎于长杨“扰于农民”,“本非人主之急务”;翰林则说子墨“知其一未睹其二”,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中间部分是中心内容,以翰林之口,陈言汉帝国的强盛:先述汉高祖开国创业之功德,再述汉文帝休养生息之治绩,继之以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威势,终之以为汉成帝田猎长杨作回护,委婉地表示出讽谏之意,言其虽出猎但有节制,能“遵文武之度”,“使农不辍,工不下机,婚姻以对,男女莫违”。最后部分是结尾,写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认错。这篇赋能把铺陈描写与议论说理结合起来,虽讲究夸饰文采,但较为通俗流畅,没有汉代大赋那种堆砌臃肿的毛病,如状写汉武帝声威的文字有:“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挥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而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无边城之灾,金革之患。”文字整中有散,顺其自然,简明而流畅,这在汉赋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解嘲
知书房
解嘲
扬雄 著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冰鉴
知书房
冰鉴
曾国藩 著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精选书评
知书客284721
此赋藻思缤纷,绰约多姿,写尽洛神之容止,状尽邺下文心。子建凭虚构象,因梦成篇,字有芬芳,句含珠泪,使人读之神往。其铺陈宓妃之态,铺采摛文而不失雅致;摹写柔情之态,微婉含蓄而不流俗艳。魏晋风流,尽在笔端;建安骨气,悉归腕底。后世文人追摹千载,终不能出其右者,真可谓"独步江东"之作也。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知书客898767
大多数人读《洛神赋》只看到曹植的文采,但我更在意他字里行间的无奈。作为失势的贵族,他只能用华丽词藻掩饰痛苦。表面写的是人神之恋,实际是在说自己的处境。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很多文人都用过。普通人看故事,有心人才能看出背后的辛酸。我觉得这才是《洛神赋》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知书客221677
有人把《洛神赋》夸得天花乱坠,说它多美多动人。我读完后只觉得,不过是一堆华丽的词藻堆砌。曹植把自己对女人的幻想写得有多神圣,其实很可笑。男人失意时就幻想一个完美的女人来安慰自己,这种心态很幼稚。文章里那些比喻和描写,现在看就是过时的文艺腔。历史上那么多好文章,真没必要把这篇捧得那么高。
洛神赋
知书房
洛神赋
曹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