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12559
2025年09月04日
初读《竟陵王集》时,只觉得是南朝贵族的风雅之作。直到某个深夜重读,才惊觉这部作品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在乱世中依然保持诗意的心灵。萧子良作为南朝齐竟陵王,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却能以文字构筑一方净土,这种精神境界令人动容。 这部文集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双重人格魅力。一方面,作为政治家的萧子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作为文学领袖的他又在"与诸文士书"中展现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这种矛盾中的统一,恰恰体现了南朝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我常想,或许正是这种看似分裂的双重性,才让他的文字如此富有张力。 书中收录的"永明体"诗歌尤其值得玩味。这些作品讲究声律对仗,开创了后世律诗的先河。读"临高台"时,能感受到诗人对音韵之美的极致追求。这种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丢失的那份对完美的执着。萧子良和他的文人集团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雕琢。 文学史上常将萧子良与"竟陵八友"相提并论,但细读文集会发现,他不仅是文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作实践的先驱者。在"答沈约书"中,他对文学创作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我特别欣赏他将文学比作"雕虫小技"却又倾注全力的态度,这种谦逊中的热忱,正是当代创作者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作为佛教徒的萧子良,在文集中留下了不少与僧人往来的书信。这些文字平和冲淡,却透露出深邃的哲思。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空有之辨"的探讨,既保持了士大夫的理性思考,又流露出虔诚的宗教情怀。这种精神追求,在物质至上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文集中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如"观棋""品茗"等,展现了南朝贵族精致的生活情趣。但细读之下,会发现这些文字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常想,萧子良笔下的一局棋、一盏茶,何尝不是对短暂人生的隐喻?这种将深刻思考融入生活细节的写法,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发。 《竟陵王集》中收录的公文奏章,看似枯燥,却暗含智慧。在处理实际政务时,萧子良表现出与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务实风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平衡,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支点。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诗意栖居与承担责任并不矛盾。 重读这部文集的最大收获,是理解了什么是"贵族精神"。在萧子良这里,贵族不是特权的象征,而是文化担当的代名词。他主持编撰类书、组织文学活动、提携后进文人,这些文化建树比他的政治地位更值得铭记。这种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担当,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当然,阅读南朝文学作品需要辩证看待。某些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某些脱离现实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保持清醒。但正如我在茶余饭后重读"与刘绘书"时所感,真正的好文字总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萧子良笔下那份对美的执着,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坚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每次翻阅《竟陵王集》,都有新的发现。有时是一个精妙的用典,有时是一段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南朝那个特殊的时代,也映照出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价值,成为每个追求精神成长的现代人都可以对话的智者。
竟陵王集
知书房
竟陵王集
萧子良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著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甘泉赋
知书房
甘泉赋
扬雄 著
汉赋。西汉扬雄作。是汉代宫殿赋的代表作之一。《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畴、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又说:“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阹,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宣所考,般庚所迁,夏卑宫室,唐虞棌椽三等之制也。且为其已久矣,非成帝所造,欲谏则非时,欲默则不能已,故遂推而隆之,乃上比于帝室紫宫,若曰此非人力之所能为,党鬼神可也。又是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在属车间豹尾中。故雄聊盛言车骑之众,参丽之驾,非所以感动天地,逆厘三神。又言‘屏玉女,却虙妃’,以微戒齐肃之事。赋成奏之,天子异焉。”明代张溥曾评此赋说:“自比讽谏,相如不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是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宫归还后所作。赋中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并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赋中又贯串着讽谏之意。作者以天帝居住的“紫宫”比拟甘泉宫的规模气概,意在讽示帝王的过分奢丽;又从现实中的甘泉宫追溯到历史上夏桀的“琁室”和商纣的“倾宫”,讽示成帝当以亡国之君为戒,讽谕之意更为明显。在艺术上,此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但属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缺乏自己的特色。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精选书评
知书客833183
读《竟陵王集》,感觉萧子良这个人很复杂。他是南朝齐的宗室,地位很高,但作品里看不到多少骄奢之气,反而透出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他写诗作文,常常反思自己,对百姓疾苦很关心。这种态度在当时很难得。不过他的文集流传不完整,很多作品都散失了,这是很可惜的事。从现存的文字来看,他是个想做事的人,但生在乱世,很多抱负都实现不了。
竟陵王集
知书房
竟陵王集
萧子良
知书客469321
读完《竟陵王集》,心里有些沉重。竟陵王萧子良才情横溢,诗文写得极好,但一生都在权力斗争边缘徘徊。他的文章优雅精致,却掩盖不了内心的落寞。诸王争位,他却只能做个旁观者,留下满纸忧思。当时文人交往频繁,萧子良与众多才子交游,可惜最终无人替他发声。南朝文人的命运大多如此,表面风光,实则孤独,令人叹息。
竟陵王集
知书房
竟陵王集
萧子良
知书客927983
这书,让人失望。翻来翻去找不到重点。作者想说什么都说不清楚。结构松散不想看。堆砌辞藻没用处。道理讲得含糊。打着王侯的招牌,实际内容肤浅。读了不增长见识。文人互相吹捧的东西。浪费读者时间。想看经典的人别买。想学真本事的人别碰。收着假装高雅可以。
竟陵王集
知书房
竟陵王集
萧子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