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王充在《论衡》里写了那么多"疾虚妄"的话,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固执?他批判那些相信鬼神的人,说他们"愚昧",但有时候我在想,这种全盘否定是不是也太过武断了。就像现在有些人把科学当成了新的宗教,容不得半点质疑。 《论衡》里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说"人死不为鬼"。王充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可这些例子真的能说服人吗?我奶奶到现在还坚持给祖先上香,她说这不是迷信,而是对逝者的思念。这种情感,难道能用简单的"虚妄"二字就打发了? 最近重读《论衡》,发现王充特别喜欢用"必"、"固"这样的字眼。他说天象变化"必有其故",说人事吉凶"固有常理"。这不也是一种执念吗?现代科学都承认有很多未知领域,东汉的王充怎么就敢这么笃定? 最让我困惑的是《论衡》里对梦的解释。王充说梦都是"气倦精竭"所致,完全否定了梦的预兆意义。可我自己就经历过几次神奇的应验之梦,这又该怎么解释?难道非要像王充那样,把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为"虚妄"才叫理智? 说实话,读《论衡》越久,越觉得王充像是个固执的老头。他批判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可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也漏洞百出?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较真劲儿,让《论衡》读起来特别带劲。每次翻开都能跟他"吵"上一架,这种阅读体验,在古籍里还真不多见。 现在书架上摆着三个版本的《论衡》,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王充要是知道两千年后还有人跟他较真,不知道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写一篇新的《论衡》来反驳我吧,毕竟他那么爱辩论。
论衡
论衡
论衡
王充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班固  著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中国东汉时代讲论五经同异的哲学著作。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在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会议材料编写而成。唐、宋时期被刻印成书,后有元大德九年(1035)本、《四部丛刊》本、《抱经堂丛书》本等。班固(32—92),字孟坚,中国东汉历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曾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历经20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主要著作还有《两都赋》等,后人辑成《班兰台集》。《白虎通义》的卷集、篇目各史记载不同。今传元大德九年本称其10卷,凡44篇。本书涉及内容很多,主要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经学与谶纬神学捏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主张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天神的意志通过五行行使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和五行的相生、相胜表现出来,宣扬魂去人亡的形神观,认为人的灵魂由神秘的阴阳二气所构成,由天神支配的阴阳之气在没有人的形体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人禀受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形体。本书还宣扬“万世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顺连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主张具有神学色彩的“独见前睹”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具有的,发展、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它是后汉王朝官方哲学的代表作和由神学转入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