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航船
知书房
夜航船
张岱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夜航船》中张岱写道:"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古人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修身养性。今人读书是为了炫耀,为了装点门面。古人在灯下苦读,是为了理解圣贤的道理。今人翻书只是为了在酒桌上多几个谈资。《夜航船》这样的书,放在古代会被当成宝贝,因为里面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奇闻异事,应有尽有。但在今天,它却成了一本让人困惑的书。
我翻开这本书,发现里面记的都是些琐碎的知识。比如某个朝代的某个官员叫什么名字,某个地方出产什么特产。这些内容有用吗?好像没什么用。但又好像有点用。我在想,古人为什么要记这些东西?他们真的需要知道这么多零碎的知识吗?
更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里还记了很多现在看来很荒诞的故事。比如有人能日行千里,有人能预知未来。这些故事是真的吗?如果是假的,为什么要记下来?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样的人了?
现在的人读这本书,大概只是为了猎奇。我们感叹古人的博学,却不愿意像他们那样认真读书。我们嘲笑书里的荒诞故事,却不知道这些故事背后可能有更深的道理。这让我很困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书?是把它当成消遣,还是当成学问?
"夜行者,皆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翻开这本《夜航船》的时候,我原以为会遇见一个温润如玉的江南文人,没想到迎面撞上的却是个絮絮叨叨的老学究。张岱这个明朝遗民,在书斋里点着灯,把四百年来的杂学一股脑儿塞进这艘夜航船,也不管乘客晕不晕船。我抱着这本百科全书啃了整整三个月,像在迷宫里摸索的蚂蚁,时不时被突如其来的知识碎片砸得晕头转向。
记得第一次在图书馆书架间发现这本泛黄的线装书时,古朴的封面让我误以为找到了通往古代文人的密道。翻开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密道,分明是张岱搭建的跨时空杂货铺。从天文历法到鬼神志怪,从科举制度到青楼韵事,这位公子哥儿把前半生锦衣玉食时攒下的见识,和后半生国破家亡后沉淀的感悟,统统塞进了这本笔记里。我常常读着读着就迷失在字里行间,突然冒出来的冷门典故像暗礁,撞得我眼冒金星。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说是类书,却不像《太平御览》那样规整;说是笔记,又比《容斋随笔》庞杂得多。张岱好像完全随性所致,前脚还在讲星象占卜,后脚就跳到了饮食起居。这种跳跃式的写作,让我这个习惯线性阅读的现代人吃尽苦头。有次深夜读到"雷州换鼓"的典故正入神,下一页突然开始讨论女子缠足的起源,这种思维断层让我对着台灯发了好一会儿呆。
不过奇怪的是,这种混乱中又藏着某种奇特的韵律。就像张岱在序言里说的,这些知识是给夜航船上萍水相逢的读书人解闷用的。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书,而是一把明朝的瓜子,嗑开一颗不知道会尝到什么味道。这种阅读体验既新鲜又折磨,就像被迫参加一场没有课表的古代私塾。
书里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市井记录。张岱写苏州虎丘的中秋夜,写扬州瘦马的买卖行情,写杭州香市的热闹景象,这些文字像褪色的风俗画,突然在纸上活了过来。但紧接着他又开始讨论《周易》的卦象或者佛教的轮回说,这种雅俗混搭的风格让我既惊喜又恼火。就像在古玩市场淘货,满心期待找到珍品,却常常摸到些说不清年代的古怪物件。
说到思想内涵,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张岱既推崇程朱理学,又痴迷道教养生;既记录忠孝节义的典故,又对民间淫祀津津乐道。这种矛盾性让我抓不住他的思想脉络。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这位公子哥儿是不是故意在跟后人玩捉迷藏?直到某天读到他对亡明的追忆,那些克制的文字里突然渗出深沉的悲痛,我才恍然大悟——这艘夜航船承载的,根本就是一个破碎时代的文化基因。
文字风格倒是典型的晚明小品,简约处惜墨如金,铺陈时又恣意汪洋。张岱写西湖的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十二个字就勾出水墨意境;写绍兴的灯市却能用千余字细描各种花灯的精巧。这种收放自如的笔力让我嫉妒得牙痒,可转头他又堆砌大段生僻典故,逼得我不得不搬出《说文解字》当救兵。
合上书页时,我的笔记本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疑问和感悟。这部诞生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奇书,既不像正经的学术著作,也算不上纯粹的文学创作。它就像张岱的人生,在精致与潦草之间,在博学与浅尝之间,在怀旧与求新之间,划出一道飘忽的轨迹。我至今说不清到底读懂了这本书没有,但那些深夜与古人神交的时刻,确实让我的书架悄悄长出了一片明代的月光。
这本书让我看不懂它的意思。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