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46263
2025年09月03日
很多人说阮籍放达超脱,我却觉得他不过是无可奈何。翻开《阮籍集》,满纸都是醉酒的记录,表面上潇洒,实际上是在逃避现实。他不敢像嵇康那样直面强权,只能用酗酒来掩饰内心的畏惧。一个真正有骨气的人,不该只会用醉酒来应付乱世。这种所谓的高士作风,说到底只是懦夫的把戏。读他的诗,只觉得憋闷,看不到半点光明。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娇女诗
知书房
娇女诗
左思 著
诗。西晋左思作。明谭元春评此诗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钟惺也说:“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同上)此诗是左思一首著名诗篇,描写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的神态,生动逼真,声态并作,使两个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极象一幅风俗画。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象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是学习这首诗创作而成的。
魏文帝集
知书房
魏文帝集
曹丕 著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反离骚
知书房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精选书评
知书客792776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诗》的魅力恰在于其徘徊于玄远与苦闷间的孤绝琴音,那些淬炼于魏晋风骨中的诗句,既是灵魂的独白,亦是时代的隐喻,在疏狂与隐忍的张力中,永远保留着追问生命本质的锋利。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客922029
有人读阮籍的诗,感受到"神之营营,终朝采绿"的出世之志。有人体会到"啸而歌之,临其曲而已矣"的孤傲情怀。我翻开《阮籍集》,却感觉在与一个真实的人对话。他常常不言不语,但每句话都道破世事,让我明白如何在纷乱的世界里保持清醒。魏晋风骨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那些说不出的心事,终究能在古人的文字里找到回答。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客991391
翻开《阮籍集》,很多人只看到他的狂放不羁,我却觉得这种做派有问题。他整天喝酒装疯,逃避现实,表面上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实际上是不敢面对。乱世中人人都艰难,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他却不能?写诗作文发泄情绪很简单,真正做事才难。他的行为不像竹林七贤其他人那样有担当,更像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