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最近重读谢赫《古画品录》,愈发困惑于这六法究竟该如何参透。"气韵生动"四字说得玄妙,可我这俗人看了半辈子画,依旧分不清何为死画何为活笔。谢赫把陆探微列为第一品,说其"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可如今连他的真迹都无处可寻,后人又如何体会这至高境界?我临摹古画二十余年,自以为得了三分形似,却在"骨法用笔"前屡屡败下阵来。最不解的是"经营位置",明明精心布局却总觉少了什么,画完再看,不是太满就是太空。或许正如谢赫所言"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我辈俗人终究难逃"各善一节"的命运。但这份对完美的执念,恰似那"传移模写"的痴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倒也在笔墨间品出几分人间真味。古画如镜,照见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局限与不甘?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