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艺舟双楫
艺舟双楫
包世臣

艺舟双楫

包世臣  

清包世臣 (1775-1855)撰。系文艺、书学论著。6卷,为 《安吴四种》之一。前4卷论文,后2卷论书,故称 “双楫”。世臣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世称“包安吴”。嘉庆举人,官新喻 (今江西新余) 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此书多论古文作法和他的崇尚,也录所作书序、碑传等。论书分为 《述书》上中下、《论执笔法》、《历下笔谈》、《论书绝句》、《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等,阐述学习书法的经验和体会,评论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和书法之优劣得失及金石碑版,辨析详博。下卷有辨误,及删定之 《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等,提倡碑学,贬抑帖学,影响了清代后期以至今日的书风。世臣于文章书法自视甚高,品评作品好为高论,自成一家之言。后来康有为撰 《广艺舟双楫》6卷,发扬世臣表彰北碑之意,攻击帖学,提创碑版,碑书文字益为世人所重。本书有《艺术丛书》、《艺术名著丛刊》等本,近年有影印本面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68453
这书说了啥?看不懂。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9341
"书道如人,贵在气骨。"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8715
艺术的航程里没有永恒的彼岸——《艺舟双楫》这部书道双绝的经典,恰似一叶扁舟载着文人墨客的执念,在历史长河中浮沉。包世臣以书法为楫,以文论为舟,却不知这双重技艺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摆渡。当我们重读这部清代艺文论著,那些关于笔法、结构的论述背后,浮现的是中国文人千年不变的困境:在规矩与性情之间,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平衡点。 那些执笔如刀的书法大家们,总以为自己能突破前人的窠臼。欧阳询的险劲被颜真卿的浑厚取代,颜体的丰腴又遭柳公权的骨力颠覆。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细数历代书家得失,却不知自己也在重蹈覆辙——他推崇的北碑风骨,终究会沦为后人眼中的另一种窠臼。艺术史上的每次革新,都像书法中逆锋起笔的刹那,看似打破常规,实则仍在笔墨的法度之中。 最令人唏嘘的是《文论》部分那些关于"神韵""气格"的论述。包世臣以为抓住了文章的精髓,却不知这些玄妙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是文人相轻的工具。当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时,他忘记了自己也曾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艺术批评的悖论在于:越是追求超脱的标准,越容易陷入新的教条。这就像书法中追求的"无意于佳乃佳",真正达到此境者又有几人? 细读《艺舟双楫》中的双钩执笔法,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艺术传承永远在精确复制与个性表达间撕扯。包世臣强调的"五指齐力",在邓石如笔下变成了"腕活指死",而吴昌硕又完全颠覆了这些法则。每代人都以为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实际上不过是给永恒的困境换了个说法。那些笔锋转折处的犹豫,墨色浓淡间的挣扎,何尝不是中国文人在传统与创新间永恒的徘徊? 艺术的悲剧不在于个人天赋的高下,而在于整个文化始终未能建立起包容多元的评判体系。当"取法乎上"成为金科玉律,当"师古而不泥古"沦为空洞口号,艺术的航程便永远在模仿与创新的漩涡中打转。包世臣的聪明之处在于将书法与文论并置,却未能看破二者共同的宿命——所有艺术理论,最终都会成为束缚创造力的新枷锁。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6749
许多学子捧读《艺舟双楫》,未及掩卷便已叫苦不迭。这部号称"书学圣经"的著作,实则处处暗藏玄机,令人如坠五里雾中。包世臣笔下那些看似高深的书论,不过是把简单道理包裹在繁复辞藻里的把戏罢了。今人临池学书,何须被这等故弄玄虚的文字束缚手脚? 细究其理,此书之艰涩非关学问深浅,实乃行文故作高深所致。包氏喜用生僻典故,又好自创术语,"逆入平出"、"万毫齐力"云云,看似玄妙,实则不过基础笔法。更可笑的是,他总爱借前人言语壮自家门面,引经据典到了痴迷的地步。这般掉书袋的毛病,倒与当下某些好卖弄学问的"书法大师"如出一辙。 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书中那些神乎其技的用笔论述。所谓"执笔在手,不知其然而然",分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托辞。我曾在砚台前反复揣摩其说,却总觉纸上谈兵。若真照其法执笔,怕是连横平竖直都写不利索。这般玄虚理论,与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平实教诲相比,高下立判。 当代书坛仍有不少人将《艺舟双楫》奉为圭臬,殊不知这不过是清代文人好议论的产物。包世臣纵有真知灼见,也早被其炫技的文风所掩。今人习字,与其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不如多临几通《兰亭》。毕竟书法终究是腕底功夫,非口舌之争。若一味迷信古人言论,反倒失了自家面目。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2538
笔墨双绝论古今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