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91126
2025年09月04日
此书"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诚为画论之津梁,后世之圭臬。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王僧虔论书
知书房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 著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精选书评
知书客442142
翻开《古画品录》,多数人留意的是谢赫六法如何评判画家高低。但我不太在意这些。我看重的是谢赫坦然承认自己也会被美色所惑,说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一个批评家能公开自己的偏好与局限,比假装客观更难。艺术评论总难免主观,诚实面对反而可贵。从这个角度看,谢赫比后世的许多评论家更值得尊重。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客313071
丙申暮春始读谢赫《古画品录》,历旬日而竟。其六法纲要,气韵为先,诚为万世不易之论。然品第画家,间有偏执,如置顾恺之于第三品,未免失当。至若骨法用笔诸说,剖析精微,足见谢氏深于绘事。后世画论多沿其绪,影响之巨,犹《文心雕龙》之于文学。惟其文辞简奥,非精研者不能尽得其旨。丁酉仲夏守拙斋主记于京西。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客626217
快快读完,意犹未尽,如果能对比画面画例,更是极妙之法。可以对照,文字与画,互相品鉴。普通读者,手头上都没有画。若只看文字,有点空中楼阁之嫌。我买一家之言,且孤陋寡闻,门外之人,大放阙词之无知狂妄路上。今日偶然翻到此书,匆匆翻阅,遗憾之中,难免抱怨,有辱前辈。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