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97915
2025年09月04日
手边这本《曾国藩家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从去年立春开始读,断断续续竟也啃了大半年。说来惭愧,起初是冲着"千古第一完人"的名号去的,没想到越读越上瘾,最后连地铁通勤时间都要掏出来读上几页。这种体验就像品茶,初尝苦涩,细品回甘,最后竟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记得第一次翻开时,扑面而来的全是"勤""俭""诚"这些老掉牙的字眼,差点让我打了退堂鼓。可耐着性子读到第三封家书时,突然就被这位晚清重臣的絮叨打动了。谁能想到,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湘军统帅,给弟弟写信时会事无巨细到提醒"饭后要走千步",叮嘱侄子"写字要端正"这般琐碎?这种反差萌让我忍俊不禁,却也窥见了真正的修身之道——伟大原来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坚持里。 要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莫过于那份"笨拙的真诚"。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坦然承认自己天资平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连写字都是"如鸡扒泥"。但正是这种不避短处的坦荡,反而让他的成功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他总结的"结硬寨,打呆仗"六字诀,这哪是什么兵法,分明是给当代焦虑青年的解药。在这个人人追求速成的时代,能读到这样提倡"下笨功夫"的智慧,简直如饮甘霖。 书中关于治学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曾公主张"一书未完,不读他书",这个观点狠狠戳中了我们这代人的痛点。我书架上半途而废的书不下二十本,每次都是被新鲜书名吸引就抛下正在读的。按他的方法实践三个月后,不仅读书效率翻倍,连带着工作也养成了"专注当下"的好习惯。更妙的是他提出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我现在每天睡前都会用手机备忘录实践这个法子,效果出奇地好。 说到为人处世,书中那些质朴的智慧常让我拍案叫绝。比如"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实,不必过求其文饰之美",这话放在今天职场简直是一剂醒脑汤。我有个同事特别擅长漂亮话,起初我很羡慕,后来发现大家反而更信任我这个"嘴笨"的。原来两百年前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颠扑不破。还有那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每次想偷懒刷短视频时,这句话就会突然蹦出来鞭策我。 不过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展现的"自省功夫"。曾国藩坚持写日记三十年,连"昨晚梦见美女"这种私密念头都如实记录并反省。我试着学他写了一个月"反省日记",结果发现光"今日又刷手机两小时"这一条就重复了二十天。这种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放在今天简直像来自外星的文明。但奇怪的是,越是这样"不近人情"的篇章,读来越让人觉得亲切——原来圣贤也会为戒不掉拖延症而苦恼。 文字方面,这些家书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古奥艰深。相反,就像邻家老伯拉家常,平实中透着智慧。特别是写给子女的信,语气温柔得让人忘记作者是那个平定太平天国的铁血统帅。我常想,要是现代教育类书籍能写出这般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文字,该多好。 要说遗憾,大概就是书中某些观点确实带着时代局限。比如对女性的要求,今天看来就有些陈腐。但奇妙的是,即便在这些段落里,你依然能感受到他为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这种瑕不掩瑜的真实感,反而让整本书更有生命力。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收获的不仅是一套处世哲学,更像结识了一位跨越时空的人生导师。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智慧稀缺的时代,能遇见这样一位既伟大又平凡的引路人,实在是读书人最大的幸运。现在这本书就放在我枕边,每当迷茫时就会随手翻开任意一页——那些朴素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最需要的启发。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何水部集
知书房
何水部集
何逊 著
别集名。南朝梁何逊(郯城人)作。逊曾官水部员外郎,故名。原集久佚,明薛应旗有辑本2卷。又明张燮辑本3卷,附录1卷。因逊曾为庐陵王室记室,故又名《何记室集》。又明张溥辑本合为一卷。凡赋、笺、书共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1980年,中华书局据张燮本排印,作了校刊,名《何逊集》。增佚诗4首,序跋3篇。逊早年即以诗文著称,其文与刘孝绰并见重,当时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阴何”。集中所存100余首诗,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写景抒情皆精妙,语言清新隽美,明净自然,颇有谢朓风致,但乏风骨,比较平弱。《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旧》、《与胡兴安夜别》等诗,是其优秀之作,情真意切,耐人寻味,其中写景诸联,细致精当,工于炼字,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清沈德潜《古诗源》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诗中有不少写景名句如“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赠诸游旧》),“野岸平沙合,远山远雾浮”(《慈姥矶》)等,向为后人称道。杜甫极推许其诗,《解闷》诗中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另集中所存少量辞赋和骈文,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及其诗。
曹子建集
知书房
曹子建集
曹植 著
诗文集。三国时魏曹植(192—232)撰。十卷。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封为陈王,谥日思,世称陈思王,谯(今安徽亳县)人。为汉建安时著名诗人。曹植诗文集,隋唐时传本有三十卷、二十卷本,其说不一,《文献通考》著录十卷,非隋唐旧本。是书后有“嘉定六年癸酉”(1213)字,断为南宋时刻本。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共二百一十篇。残篇断句,错出其间,植以诗歌成就显著,多为五言。有影宋大字本和明活字本。别有明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旂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清丁晏撰《曹集诠评》10卷,附逸文一卷,搜集较为完备,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叶菊生校订本。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大人赋
知书房
大人赋
司马相如 著
西汉赋。司马相如作。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文章写大人“悲世俗之迫隘”,于是远离尘嚣而游于旷杳,“驾应龙象舆”,“骖赤螭青虯”,以星辰为旌幡,以虹霓为幡饰,游于东南西北天地之间。众神悉听征召,五帝为先导,陵阳当侍从,神仙们前呼后拥,供其役使,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最后到了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她“皬然白首,载胜而穴处”,所幸还有三足乌“为之使”。文章至此感叹道:“必长生者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露出讽谏规劝之意。作品最后申足此意,说明在空旷无人的虚无之境成仙,超脱尘世而独存,丝毫没有乐趣。这篇赋的用意在于谏正汉武帝的好神求仙,采用了较婉曲的手法,借渲染仙境的冷寂、仙人的凄凉生活表现作者的态度,达到讽谕的目的。文章辞采华美,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大人富于浪漫色彩的远游,表现大人凌驾一切的威武气概。据说此赋既奏,“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精选书评
知书客417442
读《曾国藩家书》的人很多,都在说他的自律和持家之道。我却注意到他对失败的坦然。作为晚清重臣,多次战败后写给家人的信里看不到推诿,只有反省和坚持。这种态度比成功时的说教更有价值。身居高位者往往爱听颂扬,能做到直面错误并写下来,需要极大勇气。从这些家书里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只是教科书里的圣人形象。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知书客867163
看曾国藩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他一边打仗一边教导家人,看起来是个完人。但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做好这么多事?战场上的冷酷和家书的温情,难道不矛盾吗?他给弟弟们的那些教训,读起来像圣人训话。普通人能做到吗?也许他只是把自己架得太高了。说得头头是道,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我的困惑。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知书客133747
家书,处世之宝典。妙哉、智哉、明哉!可晨起诵读,可夜半细品。得意时当看,失意时更当看。豪杰可受用,凡夫亦能受用。春风得意不可忘,山穷水尽更需读。求人不如求己,问道不如问道于书。吾每读之,如对坐聆训,字字珠玑,句句入心。为官者读之可明进退,经商者读之可晓得失,教书者读之可知育人。一部家书,半部人生!
曾国藩家书
知书房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