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之贤者作赋,意在明志见性,述怀言志。班固《幽通赋》便是如此。我读此赋,深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篇赋文表面看是班固对命运的思考,实则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 班固开篇便写自己幼年丧父,独自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他说"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常说的"人生实苦"。但他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思考命运的本质。他列举了许多古人故事,说明人生无常,但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赋中最打动我的是班固对"幽通"二字的理解。他说"幽"代表隐微难明的天道,"通"则是指人对天道的理解。这让我想到现代人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班固认为,人应该在认清命运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文中引用贾谊、董仲舒等人的典故,说明即使才智过人,也难逃命运安排。但这并非让人消极,而是教导人要懂得审时度势。班固写到"变化故而相诡兮,孰云预其终始",这句话道出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但紧接着他又说"要没世而不朽兮,乃先民之所程",强调精神的永恒。 读《幽通赋》,最让我感慨的是班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当今功利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班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应该"守道以待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这种处世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幽通赋
幽通赋
幽通赋
班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洛神赋
洛神赋
洛神赋
曹植  著
辞赋名篇。三国魏曹植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此赋当作于黄初四年(223)。曹植入朝后回封地途经洛水时,联想起洛水神女宓妃的传说,受到宋玉《神女赋》的感发,虚构人神相爱的悲剧,以寄托情志。赋文围绕人神相爱的主线,分成六层。先写发现洛神的经过;其次写洛神的体态容貌美,这是全文描写最为精采的部分,作者从姿态美、容貌美、情态美、服饰美、行为美五个方面毕呈神女的魅力,为相慕作了铺垫;其次写君王对洛神的爱慕;其次写洛神受到感动而深切地爱慕君王,将人神相爱推向高潮;其次写洛神被迫离去的悲剧;最后叙述离开洛川,照应首段。此赋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感甄说,见《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赍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为《洛神赋》。后世多不取此说。二是寄心君王说。赋文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本文的主题当是以“人神道隔”的悲剧,曲折地表达求试不可、壮志难酬的不幸身世。赋文描写细腻而生动,如写神女之美,广比博喻,多面烘托,穷形尽貌。此赋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的创作特色,其影响巨大。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曾书写过《洛神赋》,画家顾恺之也有传世的《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