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尚书正义》泛黄的纸页,仿佛听见孔颖达在千年迷雾中沙沙的书写声。这位唐代大儒用毕生心血注释的经典,如今读来却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那些密密麻麻的疏解文字,究竟是照亮经义的明灯,还是另一种形式的遮蔽?"曰若稽古"四个字竟要耗费三千余言来诠释,这种近乎偏执的注解方式,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离真正的《尚书》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孔颖达笔下常浮现"道统"二字,像一串沉重的锁链。他将"尧典"解释为"法天象地",把"舜典"演绎成"慎微五典",每个字都压着三纲五常的重量。可当我们读到"钦明文思安安"这样灵动的形容时,难道不该保留些原始的生命震颤吗?那些被规训成道德范本的文字,或许本有着更野性的灵魂。就像困在琥珀里的昆虫,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完整的生命形态,还是标本化的教条? 北大教授李零曾说经学注释是"层层积累的雪球",而《尚书正义》恰似这个雪球的核心冰层。在五经正义体系里,它既构建了学术范式,也筑起了思想围墙。有时恍惚觉得,我们不是在读上古君王语录,而是在看唐代士人如何用自己的世界观重塑古代。那些精细的训诂背后,是否也藏着对经典原意的某种暴力拆解?当注解本身成为新的权威,被注解的经典反而退得更远了。 捧着这本皇皇巨著,常陷入双重迷思:我们究竟在追寻早已消逝的远古真相,还是在与历代解经者的幽灵对话?这种迷茫,或许正是经典诠释永恒的宿命。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孔颖达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