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69494
2025年09月04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寥寥数语道尽人生沧桑,一曲《白发赋》写尽岁月无情。
白发赋
知书房
白发赋
左思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王右军集
知书房
王右军集
王羲之 著
诗文别集。二卷。晋王羲之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王羲之,字逸少。生于晋太安二年(303年),卒于晋升平五年(361年)。瑯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称病离郡,誓不复仕,年五十九卒。以书法擅名当世,与其子献之同为一代大书法家,唐以后被尊为“书圣”。原有集十卷,已佚。是集为明末人张溥所辑。《隋书·经籍志》著录《王羲之集》九卷,注云:“梁十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羲之集》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兰亭诗》一卷。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二卷。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著。又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前后变化较大。《乐论》大约写成于正始初年(正始年始于240年,终于248年),继承了儒家的礼乐观,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认为“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通易论》、《通老论》写成于正始年间,强调儒道合流,名教与自然相结合,主张“臣之求君,阴之从阳”(《通易论》),认为名教的基础在于自然,理想社会应当无为而治,“君臣垂拱”(《通老论》)。《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写于正始之后,全面继承了老庄思想,认为自然、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皆一气之盛衰;善恶、是非、死生都无所区别;理想的人生应当无慧无求,顺应自然,“恬于生而静于死”(《达庄论》);认为今日士大夫恪守礼教当与裤中之虱无异;理想的社会形态应当无君臣、无礼法。现存最早版本是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本,此外还有天启、崇祯间张燮编《七十二家集》本,明末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本(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陈、范本为底本校勘出版两卷本,上卷文,下卷诗。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精选书评
知书客173727
【书评】 嵇康《白发赋》以寥寥数语道尽人生况味,"白发将拔,惄然自诉"一句,既见形骸之困顿,更显精神之孤愤,恰似魏晋名士于浊世中高悬的明月,照见生命最本真的姿态——那不肯曲附的傲骨,终究要从每一茎白发里倔强地生长出来。
白发赋
知书房
白发赋
左思
知书客609044
【书评】《白发赋》以"白发如霜,映照人生百态"为引,将岁月蚀刻的银丝化作洞悉世相的棱镜,透过左思的诙谐笔触,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文人在年华老去时的自嘲与豁达,那看似戏谑的文字深处,藏着对生命本质最庄重的叩问——当青丝成雪,依然能笑着与时光对弈的,才是真正的智者。
白发赋
知书房
白发赋
左思
知书客873278
左思的《白发赋》表面上写白发,实际上在自我标榜。他抱怨白发催人老,其实是感叹怀才不遇。这种矫情的写法让人反感。古代文人总爱把自己的不得志怪到外物头上,从不肯正视现实。左思也一样,明明是自己才识有限,偏偏要装作被时运所迫。这种怨天尤人的态度,比真正的白发更让人厌恶。说到底,不过是又一个装腔作势的文人罢了。
白发赋
知书房
白发赋
左思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