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99064
2025年04月23日
如果你喜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也能欣赏来那种美,建议你看。如果你喜欢中国古文字语言形式,建议你看。如果你设计专业,或者从事和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建议你看。如果你不打算把这本书当作这一阶段的主要阅读书目,建议你看,慢慢看,不要着急。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著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著
一篇。书论。唐代韩方明撰。方明生平里籍未详。唐贞元(785—804年)间书法家。自云: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徐东海,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擅长八分书。是书首叙笔法传录。前叙笔法传授,自谓授法于徐璹、崔邈,后言执笔五法,第一为执管,第二为管,第三为撮管,第四为握管,第五为搦管。大抵唐以前作书,颇重执笔之法,故言者较多。但所引名家口授秘传,并不可靠。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精选书评
知书客377347
这本书我前后看了三遍,每次都有新发现。很多人只注意到计成造园的手法,我更佩服他敢把工匠经验写成书。明朝读书人瞧不起手艺人,他却把造园这门手艺说透了。一个匠人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还能总结成理论,这很了不起。书里那些造园方法现在看也不过时。我们总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459390
园林之事,往往被视作雕虫小技,多半随园主老去而湮没。但计成这卷《园冶》,却在砖瓦草木间窥见了天地大道。很多人只道其造园手法精妙,我却更叹服字里行间透露的文人风骨。彼时匠人多卑躬屈膝,他却敢将"三分匠,七分主人"写进书里,这份傲气实在难得。古人每于方寸之地经营山河,今人却连自家阳台都懒得打理,思之令人怅然。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293764
园冶,造境之圣典。绝妙、精妙、玄妙!可作画谱看,可作诗品看,亦可作禅机看。得意时宜品,失意时更宜品。文人能会其意,匠人亦能得其法。造园时当读,居园时更当读。筑山不如写山,理水不如画水。一砖一瓦皆见天地,一草一木俱含性情。此法天象地之作,非止土木之事,实乃心印之作!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