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78936
2025年07月01日
在书店里翻了又翻这本书,别人都看园林设计的美,我却觉得作者的心思更深。造园子不只是好看,还要有道理。书里那些布局、选材、借景的手法,其实都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我能看懂字面意思,但不懂背后的想法。就像站在园子门口,知道里面很美,却看不清路怎么走。这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还很多。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笔意赞
知书房
笔意赞
王僧虔 著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精选书评
知书客288674
园林之书,亦或迷宫之册?翻来覆去,竟不知从何读起。造园者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却铺排出十七种栏杆样式。欲求自然,反被匠气所困。闲时翻阅不得其法,忙时查阅更添烦忧。初学者如坠云雾,行家亦常争论不休。此书似浅实深,似明实晦。一会说"巧于因借",一会讲"精在体宜",究竟要我如何是好?罢了,还是先铺个石子路试试。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267867
妙书,设计之至境!雅致、精妙、绝伦!可作造园指南,可作美学读本,可作心灵栖所。春日品其韵,秋夜得其神。匠人可师其法,文人可养其性。得意时宜细读,失意时更当精研。游园不如造园,造园不如懂园。懂园之钥!计成以笔墨筑就天地,方寸之间见江湖,片石之中藏宇宙。读此书,如执玉壶,斟明月,每一页都是与古人的清谈。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418699
从立夏读到霜降,花了五个月才读完这本书。其中造园手法和铺地两章反复看了好几遍,其他章节只是简单翻阅。计成写造园技艺很详细,从选地到布局都讲得很清楚,还配了图。他把江南园林的特点总结得很好,让人一看就明白该怎么设计。更难得的是文字通俗易懂,没有故意写得很难。这本书对想学造园的人来说非常实用。壬寅寒露写于苏州。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