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6292
2025年09月04日
《园冶》一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造境之妙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堪称明代乃至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乐府杂录
知书房
乐府杂录
段安节 著
又名《琵琶录》。笔记。一卷。唐段安节撰。安节临淄邹平(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及字号不详。段成式子,温庭筠之婿。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通晓音律,能自度曲(《新唐书·段成式传)》。为补崔令钦《教坊记》之不足,而作是书。约成于唐末。录有乐部九则,歌舞、俳优三则,乐器十三则,乐曲十一则,傀儡戏一则。举凡唐代乐部管理制度、宫廷与民间乐曲、舞蹈、乐器之源流及艺伎小传均有记载。末附《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今图已亡,但对唐代燕乐研究,弥足珍贵。有《有山阁丛书》钱熙祚校本,《说郛》本,《古今说海》本等。今被收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著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精选书评
知书客748638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必读。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旨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走的是模仿自然山水的路子,力求营造诗画一样的境界。雕梁画栋的房屋很好建造,但是想拥有老槐树和成形的修竹却非常难,所以宁可改房屋设计也要保老树。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37118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部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的传世之作,以隽永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至高境界。书中精妙的造园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沉的审美意蕴,将咫尺天地化为自然的诗篇,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栖居。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客459390
园林之事,往往被视作雕虫小技,多半随园主老去而湮没。但计成这卷《园冶》,却在砖瓦草木间窥见了天地大道。很多人只道其造园手法精妙,我却更叹服字里行间透露的文人风骨。彼时匠人多卑躬屈膝,他却敢将"三分匠,七分主人"写进书里,这份傲气实在难得。古人每于方寸之地经营山河,今人却连自家阳台都懒得打理,思之令人怅然。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