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值得反复品读。《园冶》三卷,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与《考工记》相似,采用笔记体裁,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此书完整呈现了计成的造园理念与技艺精髓,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必读经典,堪称园林界的营造法式,美学界的无上瑰宝。 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华丽,却忽略了意境的营造。造园如作画,重在传神而非形似。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真言,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终极追求。这种师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造园理念,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何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艺术境界的体现。计成认为,造园者应当巧妙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他在书中描述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追求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人工营造出比自然更完美的意境。 计成将造园艺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得景随形",即顺应地形地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是"借景生情",通过巧妙布局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最基础的是"经营位置",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三个层次由高到低,构成了完整的造园体系。 "得景随形"要求造园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场地本身的特质。计成在书中多次强调要"相地合宜",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至今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记得第一次参观苏州园林时,我深深被这种顺应自然的智慧所折服,每一处景致都恰到好处,仿佛本就该在那里。 "借景生情"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诗意特质。计成特别重视"意境"的营造,认为好的园林应该能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他在《园冶》中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路径设计、视线引导等方式,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这种注重体验感的设计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前瞻性。 "经营位置"是造园的基本功。计成对假山堆叠、植物配置、建筑布局等技术细节都有详尽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比例尺度的精准把握,比如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构图法则,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计成强调,造园虽需遵循法度,但更要灵活变通。他在书中写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现代设计师常常陷入程式化的困境,重读《园冶》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创造的初心。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始终如一。计成在《园冶》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他将园林视为心灵的栖息地,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次翻阅《园冶》,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与温度。
园冶
园冶
园冶
计成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法书论
法书论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