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很久没有这样沉浸式地感受过音乐的力量了,直到偶然翻开《乐记》。这部藏在《礼记》中的古老篇章,就像意外发现的清泉,让人忍不住想捧起来细细啜饮。岱川博士在视频里说"大乐与天地同和"时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对这本两千年前的乐论产生了好奇。 最初以为这不过是些枯燥的乐理规范,直到读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就参透了音乐的本质——那些在琴弦上跳动的,从来都不只是音符,而是人心最真实的颤动。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音乐厅听《广陵散》时,明明隔着千年时光,却依然能被那种悲愤击中胸膛的奇妙体验。 最惊艳的是"乐者,天地之和也"的论述。古人把音乐看作调和阴阳的密钥,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现代科学证明音乐能调节脑波、平衡植物神经,而我们的祖先仅凭直觉就摸到了这个真理。上周失眠时,我试着按《乐记》所说听些平和的中正之音,竟比褪黑素还管用,这种跨越时空的验证让人会心一笑。 读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我们在KTV合唱时会莫名亲近。原来音乐天生就带着消除隔阂的魔力,这个发现让我开始有意识地用音乐搭建人际关系。上个月团建带着同事玩即兴合唱,看着剑拔弩张的销售部和技术部在旋律中冰释前嫌,才算真正懂了什么叫"乐和民声"。 现在每天通勤都会带着《乐记》的思考听音乐。车流声里分辨宫商角徵羽,在地铁站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耳机选择。这本老书教会我用耳朵重新认识世界,就像拥有了一副特殊的听觉滤镜。那些曾被算法推荐麻木的听觉神经,终于又找回了对声音的敏感与敬畏。 偶尔会想,如果现代音乐APP能借鉴《乐记》的智慧,少些大数据算计,多些"致乐以治心"的初心,或许我们的歌单会更有灵魂。毕竟真正的音乐从来不是背景噪音,而是古人说的"德之华",是能让整个文明保持节奏的心跳。
乐记
乐记
乐记
戴圣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