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宋玉的《风赋》开创了以风喻政的赋体传统,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巧妙关联,体现了战国时期文人以隐喻方式讽谏君主的智慧。这篇作品通过"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对比,隐晦地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在含蓄委婉中暗含批判精神,展现了赋体文学"劝百讽一"的独特魅力。 就艺术形象而言,文中对风的拟人化描写极具匠心。作者将无形之风具象为"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的精灵,又赋予其"萧条众芳"的破坏力,这种矛盾统一的塑造手法令人叹服。更值得玩味的是,宋玉将楚王享受的清风描绘得清凉怡人,而百姓承受的寒风则"冲孔袭门",这种刻意营造的对比反差,恰似一副精心设计的政治隐喻画。 语言艺术方面,《风赋》展现了战国辞赋的典型特征。其句式错落有致,既有"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这般简洁明快的短句,也不乏"乘凌高城,入于深宫"这样铺陈夸张的长句。明代王世贞曾评:"宋玉之词,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这种评价精准捕捉到作品含蓄深远的语言风格。文中对风声的描摹尤为精妙,"徘徊"、"翱翔"等动词的运用,让无形的风具有了舞蹈般的韵律美。 与同时期屈原作品的直抒胸臆相比,宋玉的文风更显婉转迂回。如果说《离骚》是喷薄而出的火山,那么《风赋》便是曲径通幽的园林。这种差异恰如两位文人的性格写照:屈原刚烈如火,宋玉则柔韧似水。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温柔讽谏"的方式反而更能体现战国文人的生存智慧,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完成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阅读过程中,我既为文中精妙的比喻所折服,又不免对某些刻意为之的铺陈感到疲倦。特别是描写"大王之雄风"那段,华丽的辞藻堆砌虽显才情,却难免流于形式。相较之下,描述庶民疾苦的段落虽笔墨简省,反而更具震撼力。这种反差或许正是作者的精心设计——用浮华衬托真实,以享乐对照苦难。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能难以完全体会战国文人的言说困境。但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宋玉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艺术,反而给人以特殊的启示。如何在不失风骨的前提下有效发声,如何将批判包裹在赞美之中,这些命题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重读《风赋》,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精巧的修辞,而是藏在字里行间的文人气节。当宋玉将"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的自然现象与人事变迁相联系时,那种洞察世事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鲜活。或许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总能超越时代引发新的思考。随着年岁增长,每次重读都会发现不同的意蕴,这大概就是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
风赋
风赋
风赋
宋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反离骚
反离骚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