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71084
2025年07月03日
有人从《风赋》里看出了"萧条众芳"的感伤。有人体会到了"激扬清波"的豪情。而我读着读着,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那些对风的描写那么美,可我就是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古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一定很了不起。可现在的我看不懂,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懂。很多东西都失传了,留下的这些文字,我们真的能领会吗?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河东赋
知书房
河东赋
扬雄 著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元延二年(前11)三月,成帝帅群臣,横渡黄河,行幸河东祭祀后土。“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汉书》扬雄“自序”)。天子追踪殷周之墟,遥思尧舜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于是上《河东赋》以劝。此文可分为三段:开段为前引,写暮春谒神于河东,形容车驾旌旗之盛。中段述成帝追观先代遗迹:览介山,思晋文公及介子推;追慕大禹疏决龙门;登历观(山西永济县山名)而望舜之所耕。他将这些遗迹与远处战场陔下(项羽败处)南巢(夏桀败处)相较,认为这些地方均不如河东。于是天子乘翠龙,渡大河,登华山,该地祥云迎,甘雨降,天子遂叱风伯,呵雨师,大致斥令制风制雨。最后一段乃为对天子及汉代的歌功颂德,而这篇赋的结尾不带任何规谏之辞。扬雄自谓此文目的在于劝。然细绎全文,此赋表面上是对王朝汉德的颂扬,实际上寓讽谏于颂扬之中。姚鼐《古文辞类纂》评云:“《上林》之末有游乎六芝之囿及翱翔书圃之语。此文(《河东赋》)法之,借行游为喻,言以天道为车马,以六经为容,行乎帝王之途,何必巡望山川以为观览乎。”全文仿《楚辞》体,亦融合散体之字句。《汉书·扬雄传》所收录之四赋,《文选》仅此篇未录,其由盖因其体裁和文句不特出,此赋或非子云之佳作也。
三都赋
知书房
三都赋
左思 著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子虚赋
知书房
子虚赋
司马相如 著
汉赋。 司马相如作。见于《史记》、《汉书》本传及《文选》卷7。《子虚赋》开篇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于是,子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了不服,一面指责他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辽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这篇赋写得虚实相间,铺陈有序。写云梦,先以“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总起,然后分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又交代“其东”、“其南”、“其西”、“其北”;在“其南”又细分为“其高躁”与“其埤湿”,在“其北”中也分列“其上”、“其下”层层深入,丝毫不乱。又注重对称,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针对《子虚赋》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这篇赋写于司马相 如游梁时,写就后,传颂一时,以至汉武帝读过竟感叹不已,以为是古人杰作,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而司马相如也正因此而被汉武帝所知。这篇赋虽然对楚辞有所模仿,但又能“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故而《子虚赋》与其续篇《上林赋》同为汉赋的代表作。
精选书评
知书客637526
宋玉《风赋》铺陈物象,曲尽形容,其状物之工令人叹服。区区一风,竟能分大王雄风与庶人雌风,想象之奇崛,讽喻之精妙,实开汉代大赋之先声。其文采斐然,瑰丽铺张,令人读之如见风起青萍,洞庭木落。借风寄意,暗讽君王与黎庶不同,用意深婉,足见其托物言志之妙。至其辞藻之华美,章法之谨严,犹其余韵耳。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知书客778792
《风赋》寥寥数语,却能感受到风的力量和变化。写风的形态,先是温和,后来狂暴,最后消散。每一句都真实,自然。风的描写不复杂,但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多变。作者写的是风,但好像在写人的情绪。有时平静,有时激烈,有时又归于安静。《风赋》短小精悍,却表达深刻。读完后,觉得风不再是风,有了生命。这样的文章不多见,朴实却充满力量。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知书客546053
从六月到八月读完这本书,花了两个月时间。书中收录的所谓竟陵王作品,大部分其实是后人伪作。编订者明显在刻意夸大竟陵王的文学成就。这些诗文多数平平,偶尔有几首像样的作品。有人说这部文集代表了南朝文学,但我没看出来。可能是我的鉴赏力不够。这本书让我有些失望。戊戌仲夏记于沪上书房。
竟陵王集
知书房
竟陵王集
萧子良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