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难经》的过程,恐怕是中医典籍阅读中最令人五味杂陈的体验。这种复杂的感受不仅来自文本本身,更源于这部托名扁鹊的著作在中医史上那种尴尬的定位——它既不像《黄帝内经》那样奠定理论基础,也不似《伤寒论》那样指导临床实践,更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中间产物。 最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脉诊的执着。八十一难中竟有三十多难在讨论脉象,将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简单归结为"寸关尺"三部的变化。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暴露出作者对诊断方法的狭隘理解。我常常在想,当一位医者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患者手腕上时,是否还能看见病人痛苦的表情?更不必说那些将脉象与五行生克强行对应的论述,读来就像在解一道蹩脚的数学题,完全背离了中医"整体观"的智慧。相比之下,《内经》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想显得何等通透。 书中对脏腑功能的论述同样令人啼笑皆非。第三十四难将脏腑与官职相比附,说什么"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这种机械的类比不仅无助于理解生理功能,反而让医学倒退到了原始思维的阶段。最可笑的是第四十四难,居然认为人体有"七冲门"从唇到魄门,这种将消化管道神话为"关隘"的想象,与其说是医学论述,不如说是奇幻小说。我不禁怀疑,这位作者是否真的解剖过人体?但凡亲眼见过脏腑实相的人,断不会写出如此荒谬的比喻。 更让人遗憾的是书中对针灸理论的简化处理。将复杂的经络系统简化为"奇经八脉",把精妙的气血运行概括为"荣卫之行",这种过度简化的倾向,使得后世医家对针灸的理解越来越僵化。第六十八难说"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临床中如何准确区分?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述,不知误导了多少初学者。相比之下,《灵枢》中对针法的描写就要生动具体得多。 最令人痛心的是书中流露出的教条主义倾向。作者总是以"经言"为开场白,似乎引经据典就能证明观点正确。这种学风直接导致了后世中医"崇古贱今"的弊病。第七十二难讨论"刺井泻荥法"时,连基本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全篇都在玩文字游戏。我想,如果扁鹊真有其人,看到自己的名字被用来包装这些空洞的理论,恐怕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 不过平心而论,《难经》也并非一无是处。书中对"命门"理论的探讨,对"三焦"概念的完善,确实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了思路。只是这些闪光点被淹没在大量经院式的论述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常常感慨,如果作者能把那些故弄玄虚的精力用来观察真实的临床现象,这部经典的价值或许会完全不同。 掩卷沉思时,我总忍不住想象另一种可能:假如《难经》的作者能像张仲景那样立足临床,或者像李时珍那样重视实证,这部经典该有多么不同的面貌。中医史上最可惜的,莫过于那些本可以成为明珠的著作,最终却因为作者的思维局限而沦为鸡肋。《难经》的悲剧在于,它明明站在《内经》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却只摘到了最干瘪的果实。 在当代重读《难经》,最深刻的体会是:医学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学问。任何脱离临床实践的玄思,任何忽视个体差异的教条,最终都会在时间的检验下原形毕露。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难经》在中医史上的地位如此尴尬——它既不能指导看病,也难以启发思考,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注脚,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难经
难经
难经
扁鹊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灵枢经
灵枢经
灵枢经
佚名  著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