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
潜夫论
王符

潜夫论

王符  

东汉王符著。《后汉书·王符传》:“和、安(东汉和帝、安帝)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其中《本训》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生成论,因其将“道”、“器”并列,又有二元论倾向。《卜列》、《巫列》等篇批判了世俗迷信思想。其他大多篇章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广泛的评析。政治上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强调“天以民为心”(《本政》),“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述赦》),应爱惜日力民时,使“民安静而力有余”(《爱日》)。书中伦理思想丰富,主要见于《论荣》、《考绩》、《思贤》、《慎微》、《爱日》、《交际》、《明忠》、《德化》等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潜夫论》“洞悉政体似《易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531
"夫治世之要,在于得贤;得贤之道,在于举直。"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2991
东汉政论典籍中的异类《潜夫论》,在"经世致用"的汉代思想谱系里显得格外突兀。(《盐铁论》《论衡》《昌言》与《潜夫论》)这部被归入子部儒家的著作,却总让我在阅读时产生某种认知错位——那些尖锐批判时政的篇章与温柔敦厚的儒家教诲,究竟是如何在王符笔下达成诡异的共生? 翻阅这本"处士横议"之作,最困惑的莫过于作者矛盾的思想立场。他既推崇"德化为本"的儒家理想,又对"今之在位者竞相奢靡"的现实痛心疾首;既主张"明君贤臣"的治世蓝图,又清醒认识到"今之选举实为虚设"的体制困境。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在《务本》《浮侈》等篇中尤为明显,让人不禁怀疑:这位隐居著书的"潜夫",是否早已看透自己提出的改良方案注定沦为纸上空谈? 更令人费解的是文本的驳杂性。书中既有《卜列》《相列》这类充满神秘主义的篇目,又有《述赦》《考绩》等极具现实批判精神的政论。当读到"凡有血气者,莫不重其性命"的人本主张与"骨相可知吉凶"的宿命论并存时,我总忍不住揣测:这位被排斥在体制外的思想家,是否在用这种混乱的文本结构,隐喻他所处时代的价值崩坏? (清代)汪继培在校注本序言中说此书"指讦时短,讨谪物情",可那些穿越千年的批判,如今读来竟仍有刺痛感。当王符痛陈"一夫耕,百人食之"的社会不公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东汉的衰世图景,还是人类永恒的治理难题?这种时空错位的阅读体验,或许正是经典最吊诡的魅力。 最后借用书中那句让我辗转反侧的话:"夫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无真药。"在理想主义与实践困境的夹缝中,每个时代的思考者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局——我们究竟是在治疗顽疾,还是在为注定死亡的病人开具安慰剂?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82193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治国安民的古代政论了,偶然看到朋友在读书会推荐王符的《潜夫论》。 开始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劝人向善的说教书。以前总觉得这类书讲的都是大道理,听着都对,但离现实太远。现实中更多人相信的是权谋之术,觉得会算计才能立足。官场上那些左右逢源的人,往往比正直的人混得更好。这种环境下,读《潜夫论》难免让人觉得迂腐。 但读到“治国之道,务在安民”时,突然意识到他说的不是空话。王符没有一味强调道德,而是直接指出社会问题的根源——官吏腐败、民生困苦。他认为,如果上层贪得无厌,底层再勤劳也过不好日子。这一点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看看那些克扣工资的黑心老板,或者层层盘剥的中间商,普通人再努力也难逃被压榨的命运。 王符还提到“贤者居位,能者在职”,意思是用人不能只看关系,得看真本事。现实中却往往是会巴结的人升得快,埋头干活的反而不受重视。这种矛盾让人无奈,但也说明他的批评直到现在都没过时。 不过书里有些观点确实显得理想化。比如他强调君主应该节俭爱民,可历史上真正做到的没几个。更多时候是上位者挥霍无度,底层百姓苦不堪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读起来让人既认同又沮丧。 总的来说,《潜夫论》的价值在于它直指问题核心,不回避矛盾。虽然有些建议过于理想,但对现实的批判至今仍有意义。它让人思考:如果一个社会只讲利益不讲道义,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3628
当王符在东汉昏暗的官舍中提笔写下《潜夫论》时,这位被史书轻描淡写为"处士"的思想家,正用三十六篇檄文撕开了一个时代的虚伪面纱。那些被认为迂阔的"潜夫之言",实则是给东汉王朝开具的一剂猛烈泻药——他笔下"今世主之于士也,目见贤则不敢用"的痛斥,何尝不是对千年官场顽疾的精准解剖?在谶纬迷信弥漫的永元年间,这位布衣学者竟用《卜列》《相列》等篇章,将流行于权贵间的星占骨相之术,统统扔进了理性的坩埚淬炼。 今人翻阅这部批判实录,仍能触摸到文字里躁动的刺痛感。当他说"治国者若耨田,去害苗者而已",这种直白到近乎天真的政治理想,反倒映照出后世官僚体系的复杂病变。那些被归入"杂家"的零散议论,藏着比正统经学更锋利的现实关怀:论考功则掀开官员考绩的黑箱,述边议则戳破怀柔政策的虚妄。可惜历史总是充满反讽——当王符痛陈"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的奢靡之风时,恐怕不会料到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人研究东汉社会学的标本,而非当时执政者的镜鉴。 在经学注疏堆满兰台的年代,这位没有功名的思想家坚持用白话疾呼"德义之所成者智也",这种不合时宜的清醒,恰似给一个高烧不退的文明体测量体温。当现代人惊讶于书中对官场"虚张高誉"的刻画竟与今日无异时,方知真正深刻的批判从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失效,反而会因时间发酵愈发辛辣。那些被归入子部杂家的残卷,实则是留给所有时代的诊断书:当权力与真理持续错位时,总需要几个不肯沉默的"潜夫"来保存文明的抗体。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1897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