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李渔

闲情偶寄

李渔  

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全书8部,前3部是戏曲理论,后5部写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等生活情趣,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大。李渔将戏曲与之合写。不作专著,足见他认为艺术附丽于生活中。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940
李渔的《闲情偶寄》看似闲散,实则暗藏机锋。这位明末清初的文人把生活琐事写成一部大书,表面谈的是园林、饮食、服饰、养生,骨子里却在构建一套完整的世俗生活美学体系。与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著作不同,李渔的笔触总是带着市井的烟火气,却又在烟火中提炼出雅致的趣味。 在《居室部》里,李渔把造园艺术说得头头是道。他讲究"借景",主张"小中见大",这些手法看似是技术性的指导,实则暗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一个懂得在方寸之地营造天地的人,必然深谙生存之道。明清易代之际,文人要么殉节,要么变节,李渔却选择了第三条路——在夹缝中开辟自己的天地。他的园林美学,正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不刻意标榜气节,也不谄媚新朝,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 《饮馔部》更是妙趣横生。李渔谈吃,不谈山珍海味,专讲家常小菜。他说笋"能居肉食之上",因为"至鲜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这哪里是在说吃食,分明是在说人格。李渔推崇的是一种独立自足的生活态度,不依附权贵,不随波逐流。他把饮食之道上升为处世之道,在杯盘碗盏间寄托着文人风骨。这种将高雅趣味融入日常生活的本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独到之处。 最见性情的当属《声容部》。李渔大谈女子妆容、服饰、仪态,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但他并非轻薄之徒,而是将女性美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他说"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这话放在今天看可能政治不正确,但在当时却是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李渔敢于把闺阁之事写入文章,打破道学家的虚伪面具,展现的是难得的真诚与勇气。 《闲情偶寄》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活美学。李渔把文人雅趣从庙堂拉回市井,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具体的生活实践。他不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教人如何布置一间雅室,如何烹制一道小菜,如何欣赏一曲清音。这种转向看似琐碎,实则意味深长。当宏大叙事崩塌时,日常生活反而成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所在。 李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既不入世太深,也不离世太远。他写《闲情偶寄》,不是真的要教人怎么生活,而是借生活琐事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在专制统治日益严密的明清之际,这种专注于生活美学的态度,实际上是对政治高压的一种软性抵抗。当外在世界不可把握时,至少还可以经营自己的小天地。 《闲情偶寄》最打动我的,是其中流露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李渔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却能在书中保持一种难得的平和与幽默。他不像有些遗民文人那样整天哭天抢地,也不像某些投机者那样趋炎附势,而是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在乱世中坚持对美的追求。这种态度在今天看来尤其珍贵。当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宏大叙事裹挟时,李渔提醒我们:好好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这部书的现代意义正在于此。在效率至上、功利至上的时代,李渔式的"闲情"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他不是教人逃避现实,而是教人在现实中开辟诗意栖居的可能。读《闲情偶寄》,常会心一笑:原来古人早已参透生活的真谛——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大道理,把眼前的日子过出滋味来,就是最大的智慧。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9437
有人在《闲情偶寄》中读到的是"一花一木皆可入画"的闲适风雅,有人品出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情趣。而我翻开这本小书,仿佛遇见一位悠然自得的老友,执盏清茶与我细说生活百味。李渔教会我们:真正的风雅不在远方,就在穿衣吃饭的寻常日子里。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这份对生活的深情与智趣显得尤为珍贵。三百年前的文人智慧,至今仍能滋养现代人疲惫的心灵。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465
李渔写《闲情偶寄》,表面是讲吃喝玩乐,实际藏着文人的智慧。这部书里最让人记住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不装腔作势,专注于日常细节。他写园林、饮食、戏曲,每一处都透出细致。但他并非只顾享乐,字里行间能看到他对世事的洞察。有趣的是,这样一位闲情逸致的文人,晚年却穷困潦倒。他的书教人如何生活,而他自己的人生却未必如意,这种反差让人深思。文人风雅背后,往往是现实的无奈。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6797
读这本书很轻松。
2025年07月07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977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主要讨论生活艺术和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人著作中,《闲情偶寄》是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关于生活美学的见解、艺术创作的方法、日常实用的技巧等,有的被直接引用,更多的是被潜移默化地吸收。 读完觉得作者见识广博,思考深入。作者写的内容实用,分析细致,考虑周到,简单几句话,把道理说得很清楚,意思表达得很完整。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更有想要记下来照着做的想法。理论水平很高,表达通俗易懂,确实可以称为"道理说得明白,方法切实可行"。 书中观点和具体建议不好简单评价,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值得肯定的是李渔强调生活要有情趣,值得思考的是他把享乐看得太重;值得肯定的是他注重实际效果,值得思考的是他有时过于计较得失;值得肯定的是他提倡创新,值得思考的是他有些想法太过标新立异。 清代学者评价《闲情偶寄》不是普通作品,而是汇集了生活智慧的著作。自从有人类生活,就需要这样的智慧,不是谁都能写出来,是生活本身需要这样的指导。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