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奏记
东观奏记
裴廷裕

东观奏记

裴廷裕  

唐裴廷裕撰。廷裕,或作庭裕,或作延裕,字膺馀。闻喜人。官至翰林学士、右补阙、散骑常侍。其余事迹不可详考。唐昭宗大顺中,任史馆修撰,与史官柳玭纂修《宣宗实录》,因日历、起居注等均已散佚,只能采摘宣宗一朝耳目见闻,编年排列。因在史馆所作,故称“东观”;因原本系奏记于晋国公杜让能以备史馆讨论,而非定稿,故称“奏记”。或作“东宫奏记”,系误传。书前有序。《唐摭言》卷十三言裴廷裕“文思敏捷,是下水船。”清缪荃孙跋称:“其书专记一朝之政绩。书中事实,颇具首尾,《通鉴》采及三十二条,《考异》一条,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不过,裴氏政见偏于中党,故于该党中人时多美言。传世有:①明抄本,北图藏。②明抄本。上图藏。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翌凤抄本。北图藏。④《稗海》本。⑤《续粤雅堂丛书》本。⑥《小石山房丛书》本。⑦《藕香零拾》本。⑧《续百川学海》本。⑨《四库全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8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12071
唐史秘闻,尽在此册。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1534
读完《东观奏记》,一时不知该怎么评价。只觉得这本书很实在,读起来舒服。裴廷裕写唐朝的事,用简单的文字讲清楚复杂的情况。他的写法与《旧唐书》不同,更直接,更干脆。 这本书的好处是能让人快速了解晚唐的政治。裴廷裕不绕弯子,不卖弄文采,就是老老实实记录他看到听到的事。他写宫廷斗争,写官员升贬,都清清楚楚。他没有故意把故事写得精彩,但反而显得真实可信。 我喜欢他写人物的方式。他不刻意美化谁,也不故意贬低谁。就是平铺直叙,让事实自己说话。他写唐宣宗,既写优点也写缺点,让人觉得这是个活生生的人。 这本书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每段文字都有用,没有废话。读完后对晚唐的印象变得具体了。裴廷裕的写法可能不够华丽,但特别实用。他关注的是把事情说明白,而不是显示自己的文采。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07654
"史笔如椽,照千古之是非;片言居要,总一代之兴衰。"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97784
很久没读过这种记载宫廷秘闻的古书了,是在一个历史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 "天子无戏言"这句话以前觉得很简单,就是皇帝说话要算数。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句话背后还有更多东西。现在看多了现实中的权力游戏,反而越来越困惑。现实中那些掌权的人,经常说话不算数,但好像也没受到什么惩罚。 直到看到书中记载唐宣宗的事。他因为随口一句话导致一个官员被冤枉,后来发现错了就立刻纠正。这个细节让我很困惑。如果天子真的不能乱说话,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可以随便下旨杀人?如果天子可以反悔,那"无戏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许重点不在于皇帝能不能改口,而在于他愿不愿意承认错误。但这个解释还是不能让我完全明白。现实中很多领导明明做错了也不肯认错,反而能步步高升。书里说的道理和现实看到的现象完全对不上。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官员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贬官的事。这让我更困惑了。到底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好像没有明确的标准。同样的谏言,有时候会被称赞,有时候却会惹祸。现在看来,重点可能不是说什么,而是什么时候说,对谁说。 看这样的历史记载最大的困惑是,明明知道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却完全想不通其中的逻辑。那些官员难道不知道说某些话的风险吗?为什么有人宁可冒风险也要进谏?有人说是为了尽忠,但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这些困惑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政治规则可能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表面上是记录历史的书,实际上藏着很多看不懂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看不懂,才更想继续往下读。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8425
一部"以实录为宗,以直笔为贵"的唐代政治秘闻录,裴庭裕用史家之笔揭开了晚唐宫廷的帷幕,使人得以窥见宣宗一朝"日月之蚀"背后的幽暗光影。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