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克拉丽莎 - 第 4 卷
克拉丽莎 - 第 4 卷

克拉丽莎 - 第 4 卷

塞缪尔·理查森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这是塞缪尔·理查森经典小说《克拉丽莎》的第4卷。年轻的克拉丽莎·哈洛威遭到不择手段的家人逼迫,要她嫁给一个她厌恶的有钱人。她被骗与风趣潇洒的罗伯特·洛夫莱斯私奔,并寻求他的庇护。然而,洛夫莱斯证明自己是个不可信赖的浪荡子,他含糊其辞地承诺结婚,却同时不断对克拉丽莎进行不受欢迎且愈发粗暴的性侵犯。即便如此,克拉丽莎还是觉得他魅力诱人,她那谨守美德的内心,也夹杂着未曾承认的欲望。《克拉丽莎》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信件展开叙述,深刻而多义地刻画了这对陷入致命吸引的情侣,是一部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的作品。1747年首次出版时便大获成功,至今仍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更多
书评  · 2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27086
重读《克拉丽莎》第四卷时,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奇特的矛盾情绪。这部曾经让我在大学图书馆熬夜捧读的鸿篇巨制,如今却让我在掩卷时发出了一声复杂的叹息。理查森笔下那个宁死不屈的贞洁少女形象,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眼中,竟显得如此遥远而陌生。 克拉丽莎的悲剧命运在这个卷次中达到了令人窒息的高潮。她面对洛夫莱斯种种胁迫时表现出的近乎偏执的贞洁观,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种病态的自我献祭。理查森用令人喘不过气的细腻笔触,将这位少女的每一次心理挣扎都放大到极致,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或许惊世骇俗,但现代读者却很难不被其中隐含的性别压迫所刺痛。我不禁想起去年在伦敦V&A博物馆看到的那幅18世纪女性束腰画像——克拉丽莎的精神困境,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束腰?社会用道德的名义,将女性的自主意识紧紧束缚在那个时代的框架里。 更令人不适的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理查森似乎永远站在上帝的视角,用克拉丽莎的苦难作为警示世人的道德寓言。这种叙事方式让整部作品充斥着令人窒息的审判感,就像走进了一座布满宗教画的哥特式教堂,每一处阴影都在提醒着你的罪孽。我注意到在描写克拉丽莎临终场景时,作者甚至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她分赠遗物的每个细节,这种对道德仪式感的执念,在今天看来简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道德表演。 然而最让我感慨的,是这部小说折射出的时代局限。理查森笔下那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将女性要么塑造成天使,要么贬为魔鬼的二元对立,在今天看来简直像出土文物般陈旧。克拉丽莎这个角色最可悲之处,在于她至死都没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觉醒——她所有的反抗,最终都落入了男权社会预设的道德窠臼。这让我想起去年在爱丁堡艺术节看的一场现代改编版《克拉丽莎》,导演让女主角在最后时刻撕碎那些道德信笺的场景,才是这个古老故事在当代应有的诠释。 但不得不承认,理查森的心理描写技艺确实令人叹服。那些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将18世纪女性的精神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只是这种技艺越是精湛,就越凸显出作品内核的苍白——就像用最上等的威尼斯玻璃烧制了一个囚笼。我在读那些华丽的书信体段落时,常常产生一种诡异的疏离感:如此精美的文字牢笼,囚禁的却是一个从未真正活过的灵魂。 重读过程中,我特意对比了帕梅拉与克拉丽莎的命运差异。同样是理查森笔下的女主角,为何前者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圆满,后者却必须用死亡来完成她的道德寓言?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克拉丽莎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她个人的遭遇,更在于她成为了某种道德观念的祭品。作者似乎要通过她的毁灭,来完成对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献祭,这种文学处理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最耐人寻味的是小说中那些被现代读者一眼看穿的叙事诡计。理查森用克拉丽莎的"自愿"死亡来粉饰这场谋杀的本质,用宗教救赎来美化精神压迫的事实,这种叙事策略在当代眼光下简直漏洞百出。我在阅读时常常忍不住想,如果让弗吉尼亚·伍尔夫来重写这个故事,她会如何解构这个看似贞洁实则扭曲的叙事? 掩卷沉思,这部曾经感动过无数读者的经典,如今给我的最大启示却是:文学中的道德寓言往往比直白的说教更具欺骗性。理查森用四十万字的篇幅建造的这座道德圣殿,在解构主义的X光下,显现出的却是权力话语的钢筋铁骨。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巴黎先贤祠看到的卢梭墓——那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们,又何尝不是用新的教条取代了旧的教条? 《克拉丽莎》第四卷留给我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怅惘。就像参观一座保存完好的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剧场,我们既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医学探索精神,又无法忽视其中包含的伦理缺失。理查森的小说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但其中蕴含的性别政治却让现代读者如鲠在喉。这或许就是经典重读的悖论:我们越是欣赏其形式之美,就越能看清其内容之弊。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1482
22-24📚…… 第三次翻开还是觉得窒息,每一页都像在吞刀子。2023年11月3日,读到克拉丽莎被关进妓院时,手机突然弹出新闻"印度女大学生遭集体性侵,涉案官员称系女方自愿"。这几百年过去了,男人对付女人的手段根本没变。那些穿燕尾服的绅士照样在议会高谈人权,他们的妻子女儿照样在闺房里绣着贞操带花纹的手帕。 洛弗莱斯这种混蛋现在满大街都是。他们用名校文凭当迷药,拿律师执照当作案手套。最恶心的是书里那些围观群众,明明闻到血腥味还假装在品红酒。安娜哭着求援时,那些太太们第一反应是检查她裙摆有没有沾泥——和被强奸后验处女膜有什么区别? 哈洛家族的操作简直像现代PUA教程。先切断你和外界的联系,再告诉你"这都是为你好"。最可怕的是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在做善事。这种自欺欺人的本事传承得真好啊,现在那些劝女孩"忍忍就过去"的三姑六婆,血管里流的都是这种毒汁。 克拉丽莎写遗嘱那段让我把书摔了。她居然还在给那些畜生留礼物!这不就是现在被家暴还帮老公找借口的女人吗?整本书最恐怖的不是强奸本身,而是整个社会联手把活人做成标本的过程。那些绣着道德经的屏风后面,吃人的嘴连血都不用擦。 💍 教堂钟声里的订婚戒指 阁楼地板上撕碎的连衣裙 💍 他们说这是爱情,可血腥味隔着三百多年都没散。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6086
读着读着就迷路了...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克拉丽莎 - 第 4 卷》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