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权利
知书房
人的权利
托马斯•潘恩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
发表书评
人的权利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国王施舍的。这是潘恩在二百年前写下的真相。他告诉普通人,自由本就属于每个人。但现实是,现在依然有人跪着生活,有人被关在笼子里。他们不敢要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潘恩的话像一把刀,切开虚伪的面具。可惜很多人宁愿戴着面具生活。权利写在纸上很容易,要让它活在每个人的心里却很难。我们读着这些文字,却依然活在不自由的世界里。
面对《人的权利》,所有的政治宣言都显得如此空洞。最有力的思想就是对自由的捍卫,潘恩做到了,我们这些后来者需要认真思考。
很少看一本政治著作能这样直接明了。那是一种思想的冲击,现在依然能感受到。这是一部革命的宣言,也是一部人权的教科书,还是一种理性的呐喊。
在第一部分,潘恩反驳了伯克对法国革命的攻击。他系统地批判了世袭制度,指出政府应该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之上。他特别强调人权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君主或议会赐予的。
在第二部分,潘恩提出了具体的政治主张。他论述了共和制的优越性,讨论了税收问题,提出了社会救济方案。最突出的是他对人权的定义,把自由、财产、安全等列为基本权利。这些观点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所有政治理论讨论的都是最实际,却又最根本的问题。而正是这些最实际的问题,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内容太左,跟不上思路。
潘恩在《人的权利》中将启蒙理性的锋芒赋予托马斯,而将革命激情的火焰留在潘恩这个名字里。这部作品的任务就是从平民视角诠释天赋人权的真谛,在潘恩看来,贵族式的理论推演远不如劳动者手中的锄头有力。当他在字里行间挥舞着常识这把铁锤时,君主制的神龛应声碎裂,露出里面发霉的特权与谎言。
在思想爆破的烟尘中,我们看到人性解放的壮阔图景:被奴役者的觉醒如同春雷,税收的锁链在论辩中锈蚀,代议制的种子在硝烟里发芽。最令人心颤的是潘恩对"革命的双重性"的洞见——暴力或许能摧毁巴士底狱的砖石,但唯有印刷机的油墨才能彻底溶解人们脑中的枷锁。当他在冬日渡船上呵气成霜地撰写这些文字时,大概已经预见了两百年后我们仍在重演的历史悖论:那些为自由而战的枪炮,往往最先对准的正是自由的喉舌。
读至"太阳不会因乞丐的破屋而黯淡其光"这段时,窗外的霓虹恰巧映在书页上。这个将火漆封印的请愿书变成电子邮件的时代,我们是否把潘恩笔下的"自然权利"简化成了手机屏幕上的点赞图标?当他说"我的祖国是世界"时,可曾想到后世会有如此多的人把护照当作囚笼的钥匙?
翻开这本流传百年的小册子,我时常感到一种奇特的困惑。潘恩笔下那些激昂的文字像烈火般燃烧,宣称着"人人生而平等"的真理,可在现实中却总显得那么力不从心。读着那些关于天赋人权的论述,我既被他的理想主义打动,又不免怀疑:这些崇高的理念究竟有多少能真正落地生根?仿佛看见一个孤独的预言家,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向世人描绘着乌托邦的图景,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层层阻碍。那些铿锵有力的字句,在今天读来竟让人感到既振奋又心酸。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