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科学、自由与和平
科学、自由与和平

科学、自由与和平

奥尔德斯·赫胥黎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这是奥尔德斯·赫胥黎于194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是一篇充满个人见解的论述,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反映了赫胥黎当时对社会的看法。他提出了许多预测,其中许多在60年后都成为了现实。文章始终贯穿的一个主题是赫胥黎对权力分散型社会的青睐。
更多
书评  · 1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25683
读赫胥黎的《科学、自由与和平》有种奇妙的错位感,这位写《美丽新世界》的小说家,在非虚构领域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书架上积灰多年的小册子终于被翻开,没想到薄薄一本却沉甸甸地压在手心。这种体验让我想起读研究生时,导师总说"要读就读源头性的东西",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开篇就被赫胥黎的预言震撼。他写于1946年的文字,精准命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技术的狂飙突进与人文精神的日渐式微,这种撕裂感在七十年后的今天愈发明显。书中关于"科学需要伦理约束"的论述,读来既像警钟又像挽歌。特别触动我的是他对"专业化陷阱"的分析——当每个领域都筑起高墙,整体性思考就消失了。这不正是当下学术界的写照吗?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越钻越深,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赫胥黎对自由的理解很有层次。他既不盲目崇拜绝对自由,也不认同机械式的集体主义。这种平衡感在冷战时期尤为难得。读到"真正的自由需要自律"这段时,我忍不住在书页边缘画了条波浪线。这种思想在当下社交媒体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当算法不断迎合我们的喜好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突破信息茧房的勇气? 和平议题的讨论最具冲击力。不同于简单的反战宣言,赫胥黎将和平与创造性劳动联系起来。他说"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这个观点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日子。当工作失去意义感,人确实会陷入莫名的焦躁。书中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尤为犀利,那些关于"战争机器"如何异化人性的段落,读来令人脊背发凉。 不过也有些观点显得过于理想化。比如他对小型自治社区的推崇,在全球化浪潮下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种乌托邦气质,让他的思想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就像他在书中说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常常失败,但世界需要他们来保持前进的方向。" 阅读过程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有时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段落,有时又会被突然闪现的洞见击中。这种体验让我想起读《人类简史》时的感受,只不过赫胥黎的笔触更冷峻,带着老派知识分子的克制与忧思。 翻译文字流畅自然,但偶尔能感受到英语长句的痕迹。不过这些小磕绊反而增添了阅读的真实感,就像听一位英国老先生娓娓道来。特别欣赏书中对专业术语的处理,既保持了学术严谨,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夕阳正好照在封面上。这本写于原子弹爆炸次年的小书,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有些书就是这样,它们不会给你即时可用的答案,但会改变你提问的方式。赫胥黎或许没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他教会我们如何保持警醒——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能力或许比任何时候都珍贵。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科学、自由与和平》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