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生殿
知书房
长生殿
洪昇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3
发表书评
有人从《长生殿》里看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觉得感人。我却觉得这出戏很虚伪。皇帝为了女人荒废朝政,最后害得国家大乱。这样的故事也能被歌颂?戏里把责任都推给杨贵妃,这不公平。帝王犯错就该承担后果。现在还有人演这种戏,我觉得是在美化昏君。历史教训应该记住,而不是把错误包装成美丽的故事来骗人。
长生殿里帝王梦,霓裳曲中亡国音。一部《长生殿》,半部盛唐衰亡史;一曲《长恨歌》,千年文人痴妄念。洪昇笔下这出帝王情爱戏,披着华丽词藻的外衣,内里却是对历史真相的刻意扭曲。当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这出所谓"古典爱情经典"时,隔着千年时光,仍能闻到那股令人作呕的脂粉气。
长安城破之日,马嵬坡下埋的岂止是杨玉环的香魂?分明是整个盛唐的国运。可洪昇偏要把安史之乱归咎于"红颜祸水",将唐玄宗塑造成痴情种子。这种文人式的意淫实在令人齿冷。去年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正逢唐代文物特展,那些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三彩骆驼载乐俑,哪个不是民脂民膏?玄宗与贵妃的"爱情",不过是建立在万千百姓血泪之上的奢靡游戏。特别看到那组出土自华清池遗址的莲花纹砖,突然想起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句子——这笑颜背后,是多少驿卒跑死的马匹?
洪昇对历史的重构堪称文人无耻的典范。他将《长恨歌》的浪漫叙事进一步戏剧化,让玄宗在长生殿里与贵妃魂魄相会。这种刻意美化的笔法,像极了当今某些历史剧的套路。记得在西安华清宫遗址,导游指着海棠汤遗址说这是贵妃沐浴处,游客们便集体发出暧昧的轻笑。千年来,人们始终沉迷于这种香艳想象,却选择性遗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洪昇笔下那些精雕细琢的曲词,不过是给帝王将相的罪恶披上锦绣外衣。
最令人不齿的是《长生殿》对政治灾难的诗意消解。安史之乱导致千万人流离失所,在洪昇笔下却成了爱情传奇的注脚。这让我想起在洛阳博物馆看到的唐代三彩俑,那些胡商驼队的形象,原本记录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却在安禄山叛变后戛然而止。洪昇把郭子仪等平叛功臣写成撮合玄宗贵妃重逢的月老,这种叙事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正如陈寅恪所言,唐代衰亡的根本在于均田制崩溃、府兵制瓦解,而非什么儿女情长。
洪昇的创作动机更值得玩味。这位明朝遗民借唐喻明,表面写玄宗,实则暗指南明小朝廷的醉生梦死。但这种"借古讽今"的把戏,反而暴露了文人群体对权力阶层的病态迷恋。就像去年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南明文物,那些精致的文人字画与奢华的宫廷器物,在清军铁骑面前不堪一击。《长生殿》里那些缠绵悱恻的唱词,与钱谦益"痛哭临江"的做派何其相似?都是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感动。
长安月冷,华清池涸。真正的悲剧从来不是帝王失去宠妃,而是百姓在战乱中失去性命。洪昇用五十出戏文搭建的长生殿,终究是座建立在历史废墟上的海市蜃楼。当我们在剧场为"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言唏嘘时,可曾想过天宝年间的普通百姓,连"乞巧"的闲情都没有?《长生殿》最大的罪过,就是把国家灾难包装成爱情童话,让后世读者在虚假的感动中,忘记了历史真正的教训。
自暮春细雨时始览,至仲夏蝉鸣际终卷,历时八十余日。剧中《密誓》《埋玉》二出最是动人,每读至此处,未尝不掩卷太息。洪氏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唐皇之悔,贵妃之怨,皆以俊逸之笔出之,哀感顽艳。其词采之富丽,音律之精严,实为昆曲压卷之作。至若借太真旧事,抒胸中块垒,犹见文人寄托之深心也。壬寅长夏枕流斋主记于西子湖畔。
说来可笑,二十八岁这年我才真正耐着性子读完这部所谓的经典——《长生殿》。都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瑰宝,可这瑰宝怎么硌得人心里发慌?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唱词,像极了胭脂铺子里过期的脂粉,乍看鲜艳,细闻却泛着腐朽的气味。
洪昇笔下那个长生殿,活脱脱是座用珍珠帘幕遮掩的烂尾楼。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被涂抹得金碧辉煌,可掀开那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浮夸描写,底下分明是帝王用江山换美人的荒唐戏码。那些工整对仗的曲牌,就像给尸体化妆的殓尸匠,硬要把一段畸恋包装成千古绝唱。我少年时读不下去,原以为是自个儿不懂欣赏,如今才恍然大悟——不是我不懂细糠,是这锅饭早就馊了。
最令人作呕的是那些刻意为之的"悲情美学"。马嵬坡之变被演绎得如同舞台剧,杨妃的死成了镶着金边的悲剧标本。"宛转蛾眉马前死"这样的句子,把政治谋杀美化成凄美殉情。洪昇就像个熟练的刽子手,用韵文给权力游戏戴上爱情面具。可悲的是后世文人竟都跟着鼓掌,把这场权力与欲望的闹剧,供奉在文学神坛上顶礼膜拜。
我常想,若真让这对"璧人"在长生殿里白头偕老,这出戏还值得看吗?正是杨妃被缢死的结局,给了文人墨客发挥的余地。他们像秃鹫般围着这具艳尸打转,用骈四俪六的文字分食这场悲剧。更讽刺的是,明明写的是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洪昇却把笔墨都用在描摹霓裳羽衣曲上。那些饿殍遍野的惨状,在才子佳人的咏叹调里,竟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如今重读,只觉得满纸都是文人的虚伪。他们哪里是在哀悼杨妃?分明是在借美人香消玉殒的桥段,炫耀自己的生花妙笔。当七言排比句比百姓的哭嚎更响亮时,这样的"经典",不读也罢。
《长生殿》以"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点染千古帝妃之情,如一卷霓裳羽衣般在离合悲欢间翻转出超越生死的浪漫执念。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