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
知书房
南史
李延寿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0
发表书评
翻开《南史》的时候总有种奇怪的感觉。那些南朝的故事明明发生在很久以前,却让人觉得特别熟悉。刘宋、萧齐、梁、陈,一个接一个的朝代更替,就像是在重复同一个剧本。皇帝换了又换,大臣来了又走,可最后都走到同样的结局。
看那些皇帝的故事尤其让人困惑。他们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昏庸,但最后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刘裕打着恢复中原的旗号建国,结果子孙连江南都守不住。萧衍信佛信到走火入魔,最后活活饿死。这些人的选择看起来都很合理,可结局总是出人意料。
大臣们的命运更让人看不懂。今天还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明天可能就满门抄斩。忠诚的反而死得快,奸诈的倒能活得久。王谢这样的世家大族,一代比一代衰落。寒门出身的人拼命往上爬,爬上去之后又重蹈覆辙。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百姓。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就是换个收税的人。打仗的时候要出人出力,太平年间要交粮纳税。不管谁当皇帝,他们的日子好像都没什么区别。有时候觉得历史就像个圈,转来转去又回到原点。
南朝的文化很繁荣,诗词歌赋出了不少名家。可这些文采风流挡不住北方的大军。建康城的宫殿修了又毁,毁了又修。文人墨客写的诗篇流传下来了,可他们生活的时代却消失得干干净净。
看着这些记载,常常会想当时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在重复前人的错误。他们应该能看到前朝的教训,可还是走上了老路。也许这就是人性,明知道是坑还要往里跳。或者他们根本没得选,被什么东西推着往前走。
读《南史》时,总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它告诉你:"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范晔语),那是南朝士人的豪迈气概;当你感叹人生无常时,它又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宋书》)道尽了千古同悲;壮志难酬时,沈约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总能让胸中再燃热血;面对权谋斗争,书中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风骨,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
萧衍的"江左风流",谢安的"东山再起",王导的"镇之以静",每个故事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常想,正是在这乱世中,才淬炼出如此璀璨的文化品格。他们或挥毫泼墨,或运筹帷幄,在动荡中守护着华夏文明的薪火。
《南史》最动人的,是它记录的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尊严的生命。就像谢朓笔下的"余霞散成绮",即便在王朝更迭的暮色中,也能绽放出惊人的美丽。每次翻开这部史书,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骨——既有江南的婉约,更有士人的刚烈。这些穿越时空的故事,至今仍在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往往在风雨中显现得最为清晰。
《南史》采八代之精华,融南北之风云,其叙事如行云流水,疏密有致,令人读之忘倦。李延寿以一家之言,合四朝之事,剪裁精当,取舍有度,尤善刻画人物风神,使数百年间衣冠文物跃然纸上。其文辞雅洁而不失生动,虽时有疏略,然气韵贯通,自成一格。每览此史,未尝不叹其以简驭繁之妙,使人于纷纭史料中得见南朝清雅气象,诚良史之笔也。
三十岁那年翻开《南史》,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烟雨里,尽是帝王将相转瞬成尘的故事。萧衍舍身同泰寺三次,终究饿死在台城;陈霸先提着脑袋打下的江山,传到孙子手里就断了香火。读着读着就发现,那些金戈铁马、玉树后庭花的繁华,最后都变成了史官笔下几行褪色的墨迹。我坐在现代都市的玻璃幕墙后翻动书页,忽然觉得历史像个巨大的轮回——人们前赴后继地追逐权力,到头来连自己的陵墓都守不住。可明明知道这些,我还是会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热血沸腾,会对着梁武帝饿死前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发呆。或许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既向往采菊东篱的淡泊,又放不下功名利禄的诱惑。《南史》里那些破碎的王朝,就像镜子照出我们共同的困境:谁都逃不过时代洪流,可谁都不甘心做随波逐流的萍藻。这书值得在每個迷茫的深夜重读,提醒自己所有的执念终将湮灭,而湮灭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永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史》所载王朝兴衰,恰似这句诗中所绘的历史风雨,于繁华处见沧桑,在鼎盛时显凄凉。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