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

玛丽·罗兰森  

《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由玛丽·罗兰森撰写于17世纪末,这部历史记述详实地记录了她在菲利普王战争期间被美洲原住民俘虏的惨痛经历,深刻探讨了生存、信仰与拓荒地生活的残酷现实。 开篇以阴郁笔触描绘了兰开斯特镇遭原住民野蛮袭击的场景:罗兰森目睹亲友邻舍惨遭屠戮,在混乱与绝望中被俘,与子女一同沦为阶下囚。她虽初时抱定求死之志,却终被求生本能所驱使。 早期章节详述了被囚期间的恐怖遭遇——饥馑交迫、幼女伤重离世、暴力威胁如影随形——交织着她对神意与信仰的沉思,展露了她在苦难磨砺中淬炼出的韧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4160
"在荒野中失去了一切,却找到了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 —— 玛丽·罗兰森用亲身书写的这部北美殖民时期最早的俘虏叙事,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不仅记录了她在1675年菲利普王战争期间被印第安部落俘获11周的苦难经历,更成就了一部穿越时空的生存史诗,让我们得以窥见早期美洲殖民者与土著文明碰撞时激荡出的火光与幽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8385
玛丽·罗兰森的《被俘与被释记》像一把粗糙的刀子,直接割开北美殖民地的历史表层。这本书没有修饰,没有遮掩,就是赤裸裸的记录。一个普通妇女被印第安人俘虏,然后活下来的真实故事。 罗兰森的写作方式很直接。她写饥饿,写恐惧,写对家人的思念,全都用最简单的词句。这种朴实反而让故事更有力量。读的时候能感受到她当时的无助,也能感受到她坚强的求生意志。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公正性。作为被俘者,罗兰森没有一味贬低印第安人。她记录他们的残忍,也记录他们的仁慈。这种平衡的视角在当时的作品里很少见。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它不像其他殖民文学那样充满偏见和夸张。罗兰森只是写下自己看到和经历的。正是因为这样,三百年后我们还能通过这本书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1193
读完玛丽·罗兰森的《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我的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为这位殖民地妇女最终获释感到释然,另一方面却对她的叙述方式产生了诸多疑问。书中那些被简单归为"野蛮人"的原住民形象,是否真的如她所描述的那般凶残可怖? 这位清教徒妇女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自己被俘虏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原住民的妖魔化描写。她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贬低为"野蛮",却对自己所属的殖民者群体可能犯下的暴行只字不提。这种单方面的叙述视角,让我不禁怀疑其客观性。书中反复强调的"上帝保佑"和"神意安排",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辞,而非真相的完整呈现。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部作品确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但作为读者,我期待看到更多元的视角。罗兰森的文笔直白平实,缺乏文学修饰,这种风格虽然增强了真实性,却也暴露了叙述者强烈的个人偏见。当她把所有印第安人都描述成嗜血的恶魔时,反倒让人怀疑其可信度。 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对印第安人给予的食物和照顾轻描淡写,却大肆渲染他们的"残暴"。这种选择性记忆实在有失公允。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历史记录来互相印证,才能拼凑出更接近真相的图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4133
读了《玛丽·罗兰森被俘与被释记》,很受触动。玛丽被印第安人抓走,经历了艰苦的日子。她没有一味抱怨,而是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她记录下不同部落的生活习惯,也看到敌人身上的人性。最后她获释回家,这段经历让她更坚强。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苦难不会永远持续,重要的是保持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玛丽的故事很真实,也很鼓舞人心。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5898
幸存者叙事?还是殖民宣传?罗兰森笔下的"恩典"实在可疑。她那些对印第安人的刻板描述,分明透着清教徒的优越感。被俘11周的记录里,我看到的不是反思,而是精心包装的自我辩护。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