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村菊谱
知书房
范村菊谱
范成大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菊之品凡百种,独爱其萧然野逸,不慕荣华。"
有人从《范村菊谱》中读出了“菊之品,凡三十余种”的博闻强记;有人却读出了“花之性,各有所宜”的格物致知。而我细读这本南宋农学专著,仿佛跟随范成大漫步菊圃,看他以严谨的笔触记录菊花的形色韵致,将农人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的园艺知识。在品种描述中可见文人的审美意趣,在栽培要诀里藏着科学的观察方法。这部薄薄的小册穿越八百年光阴,依然展现着中国古代农学“既重实用,亦求精微”的治学风范,恰如菊花般历久弥香。
最近偶然重读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这本薄薄的宋代菊谱竟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治学乐趣。现代人习惯将园艺视为消遣,却鲜少有人像范石湖这样,将莳花弄草之事做得如此严谨系统。
菊之品第,首辨其色。古人将菊色分为三十六类,范公却言"大抵不过黄白紫红四色而已"。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今人研究植物学,动辄依赖色谱仪,却忘了最朴素的观察方法。我在自家阳台种菊时,发现所谓"檀心"、"蜜脾"等古法命名,其实比现代品种编号更传神。这种命名智慧,是千年来园丁与植物对话的结晶。
最见功力的是栽培记录的精确性。范公记载"九月菊苗可尺许",与现代园艺学数据基本吻合。但今人种菊多用温室催花,古人却讲究"寒香晚节",宁让菊花顺应自然节律。这种对植物本性的尊重,在速成文化盛行的今天尤为可贵。去年深秋见公园菊展,那些被激素催开的菊花,总缺了份骨鲠之气。
谱中关于药用价值的记载更显实用主义精神。"甘菊可作枕"的记载,与当今芳香疗法原理暗合。我曾按古法试制菊花茶,发现晾晒过程中的"三蒸三晒"确有道理——经过反复蒸晒的菊花,苦涩味确实大减。这种经验主义的智慧,比实验室数据更贴近生活本质。
读这类古籍,总惊讶于古人观察之细致。范公注意到菊花"晨露未干时香气最烈",这个细节现代植物学才用挥发油理论解释清楚。当代人总迷信科技仪器,却忘了最精密的仪器始终是人的感官。上周清晨特地去闻沾露的菊花,果然清冽之气直透脑门。
掩卷沉思,这类农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传承,更在于展现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范成大身为封疆大吏,却能以博物学家的耐心记录一草一木,这种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或许正是宋人精神的可贵之处。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反而失去了这种通览全局的视野。每次重读古谱,都像在提醒自己:真正的学问,终究要落回到对具体事物的体察上。
范成大写花草,却不是为了风雅。他记菊花四百种,每一株都详述形态习性,像是给老友作传。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笔下的菊花都有脾性。有的傲霜,有的畏寒,有的偏在贫瘠处长得更好。这哪里是写花,分明是借花写人。他晚年隐居石湖,看似闲散,骨子里还是当年那个出使金国、直面刀剑的硬脾气。文人种菊自古多,但肯弯下腰、把泥土气写进纸墨的,两宋唯此一人。
推荐⭐⭐⭐⭐⭐ 去年深秋偶然在旧书摊淘到这本《范村菊谱》,当时只觉得装帧古朴,随手翻了几页便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些日子去杭州看了场菊展,满园秋色勾起了我对菊花的兴趣,这才想起书架上还躺着这本南宋范成大写的菊谱。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菊花的认知竟还停留在"陶渊明独爱菊"的层面,实在该好好补补课了。
记得那天从菊展回来,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泡了杯菊花茶,翻开这本泛黄的线装书。范成大在序言里写道:"菊之品百种,余所录止三十六。"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这位诗人兼园艺家就已经为菊花著书立谱了。书中记载的"金芍药"、"玉玲珑"等品种,光是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银台"的那段:"色白如雪,心黄如金,层层相叠,状若楼台。"寥寥数语,一幅立体的菊花图景就在眼前徐徐展开。
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菊展上看到的那盆"绿牡丹"。当时只觉得新奇,现在对照《范村菊谱》才发现,范成大记载的"绿衣使者"与之何其相似!书中说这种菊花"初开绿色,渐变为白",而我在菊展上看到的也正是这般变化。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我莫名感动。八百多年过去了,菊花还是那个菊花,变化的只是赏菊的人罢了。
最让我触动的是范成大记录菊花栽培方法的那部分。他说九月移植菊花时,"须带土球,勿伤其根"。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完全不像是一位士大夫的笔调,倒像是老农的经验之谈。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祖父在院子里种花的场景,老人家也是这般小心翼翼。范成大在书中还特别强调"菊性喜洁,忌污秽",这让我不禁莞尔——原来古人种花也讲究"洁癖"。
书中关于药用菊花的记载也很有意思。范成大详细记录了"甘菊"可以"明目清心","野菊"能够"解毒散热"。读到这里,我看了看手边的菊花茶,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把菊花称为"延寿客"。现代科学证明菊花确实含有多种有益成分,而八百年前的范成大早已通过实践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种古今智慧的暗合,总让人心生敬畏。
雨声渐歇,我合上书页,发现天色已晚。窗台上的盆栽菊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静谧。《范村菊谱》虽然只有薄薄几十页,却让我看到了一个爱菊之人的赤诚。范成大不仅记录品种,更记载了时人赏菊的习俗,比如重阳节"泛菊酒"的风尚。这些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南宋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放下书,我忽然想起去年在苏州参观范成大故居的情景。那个种满梅竹的小院,与他笔下描写的菊圃何其相似。或许在范成大眼中,花草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在《范村菊谱》最后写道:"菊之为物,风霜愈厉,其节愈坚。"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爱菊的真谛——我们爱的不仅是它的美丽,更是它傲霜而立的风骨。
夜深了,菊花茶的香气还在房间里萦绕。这本偶然得来的小书,让我在这个秋天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感动。范成大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自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读他的《范村菊谱》,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菊花的往事。这样的阅读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