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朝野佥载
朝野佥载
张鷟

朝野佥载

张鷟  

笔记小说集。唐张鷟撰。原二十卷,今本六卷,又作三卷。记载隋唐两代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对当时朝政颇多讥评,也记述了不少神鬼怪异之事和琐语琐闻。其中亦多怪诞不经的传说。但因究属第一手材料,故不记载为《资治通鉴》所取。鷟死于玄宗开元年间,书中有若干条记载开元以后事,系当后人所窜入。197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系据《宝颜堂秘笈》、《说郛》等本校点,并附有补辑。今人赵守俨有《张鷟和<朝野佥载>》,载《文史》第8辑。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743
满满的市井流言,不值一读。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1636
读之,恍若置身唐时市井。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2894
偶然刷到一篇关于唐代轶事的小文,里面提到了这本《朝野佥载》。说实话,以前对这类笔记体著作完全没概念,以为是正经八百的史书,翻开才发现竟是这般光怪陆离的模样。这书就像个万花筒,六卷内容里塞满了武则天时期的朝野轶事、民间怪谈,甚至还有些说不清是志怪还是实录的片段,读着读着就让人恍惚——这真是那个盛唐气象的背面吗? 作者张鷟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都说他是"青钱学士",文采风流,可写出来的东西却透着股冷眼旁观的劲儿。那些描写酷吏来俊臣的段落,字里行间明明不带褒贬,可读着后背直发凉。我在想,能把这些事记得这么细,要么是亲身经历过,要么就是专门收集这些阴暗面的有心人。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家伙居然当过御史,难怪对官场那些龌龊事门儿清。不过最让人困惑的是,他写这些到底是想留给后人看,还是纯粹自己发泄? 书里有个细节特别戳我。说是有个叫郭霸的御史,为了讨好武则天,居然尝粪验病。这段文字冷静得可怕,就像在看一部黑色幽默剧。但转念一想,我们现在职场里那些阿谀奉承,和千年前的尝粪之举,本质上真有区别吗?有时候觉得历史就是个轮回,人性那点事儿从来就没变过。 最近在读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忽然发现书里那个暗流涌动的长安城,和《朝野佥载》描写的世界莫名重合。张小敬追查的伏火雷,不就是张鷟笔下那些坊间流传的诡异传闻吗?更吊诡的是,两本书都提到了"飞钱"这种金融手段,一个说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一个却暗示其中藏着官商勾结。这让我有点迷茫,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盛唐? 最魔幻的是那些志怪故事。有老虎变美女的,有死人复生的,张鷄写这些的时候,到底是在记录民间信仰,还是另有所指?就像现在网上那些都市传说,表面看是怪力乱神,细想却总能品出些现实隐喻。我甚至怀疑,有些故事是不是当时的政治讽刺小说,只不过披着志怪的外衣罢了。 对比着看《酉阳杂俎》,感觉特别分裂。段成式笔下的唐朝充满奇珍异宝,而张鷟记录的却多是阴暗角落。这让我想起现在朋友圈里并存的炫富帖和求助信息,可能每个时代都有AB面吧。但为什么后世总爱美化盛唐?是选择性记忆,还是我们都需要个精神乌托邦? 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那些荒唐的司法案件,那些扭曲的官场生态,白纸黑字写着呢。就像现在看某些社会新闻,荒诞得让人怀疑是编的,可偏偏就是真的。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程前进的,文明与野蛮常常同时存在。 合上书的时候,窗外正下着雨。忽然觉得我们和唐朝人也没什么不同,都在光明与黑暗的夹缝里寻找平衡。张鷟这些零散的记录,拼凑起来竟成了面照妖镜,既照见过去,也映出当下。或许迷茫才是读史的正常状态,因为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5735
古之史官记事,务求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如董狐之笔,凛然有春秋之义。今读唐张鷟《朝野佥载》,犹见史家风骨。其记朝野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小民,皆能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尤可贵者,是书不避权贵,不讳民间,武则天时酷吏来俊臣之恶行,韦后乱政之丑态,皆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击节。 今之史书,或为尊者讳,或为时局改,失却史家本分。鷟独不然,其笔下人物鲜活,如记娄师德唾面自干之雅量,狄仁杰智斗酷吏之机敏,皆可作处世镜鉴。余每读至安乐公主夺民田造定昆池一节,未尝不扼腕叹息。彼时权贵奢靡无度,与今日某些人何其相似。鷟以寥寥数语,写尽盛唐表象下之暗流涌动,此真史笔也。 书中尤善捕捉世态人情,如记市井商贾欺诈之术,僧道装神弄鬼之状,至今读来仍觉警醒。余最爱其记民间智者故事,如老妪智断争桑案,童子巧解连环结,可见唐人气韵。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读此书如饮醒醐,方知古今人性未尝有异。 鷟之为文,既有史家之严谨,又有小说家之生动。其记玄宗兄弟五王同食,温情脉脉;写酷吏刑讯,令人毛骨悚然。这般笔墨,非但可补正史之阙,更可作修身之资。今人若欲知盛唐真貌,解世道人心,《朝野佥载》不可不读。诚如司马光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读史岂独为消遣哉?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338
翻开《朝野佥载》的竹纸页,仿佛推开了一扇盛唐的雕花木窗。张鷟笔下那些闪着市井烟火气的文字,总让我想起长安西市胡姬酒肆里晃动的琥珀光。"娄师德温雅"条里那位当街替老妇穿针的宰相,衣袖沾着面坊的麦粉,指尖却捻着最细腻的人情——这种带着体温的细节,就像某个午后突然闻到的炊饼香气,让冰冷的史册突然有了呼吸。 书中那些看似随性的记载,实则藏着唐人特有的精神密码。读到"崔湜貌美"时忍俊不禁,这位美男子被蜂群追逐的窘态,与敦煌壁画里醉酒的供养人一样鲜活。张鷟用俚俗笔墨记录的不仅是奇闻轶事,更是整个时代的毛孔与汗腺。当他说"张易之为母造七宝帐"时,奢侈的清单里分明晃动着大明宫檐角的风铃,而"郭霸尝粪"的记载,又让人嗅到权力阴影里的腐浊气息。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游走在正史边缘的小人物。像"衡山隐者"条中,用野果换书的无名文人,衣襟上还沾着南岳的云气。这些碎片在《资治通鉴》里不会出现,却构成了更真实的盛唐拼图。每次重读,都像在朱雀大街的夜市里拾到一枚开元通宝,铜绿中映出整个长安的倒影。张鷟的妙笔让历史不再是墓志铭上的刻痕,而是坊间老妪唇齿间滚动的乡谈,带着唾沫星子的温度与生命力。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