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玄真经
知书房
通玄真经
计然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古之求道者,探赜索隐,穷究天人,欲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今之慕道者,或求速成,或猎新奇,乃至以养生为饵,以玄谈为资,实与大道背驰。《通玄真经》者,文子承老聃之旨,阐扬道德,其言简而义深,其理微而用宏,诚为修道者之明灯。今人读此经,当如饮醇醪,初觉平淡,久而自醉。
昔人读经,三绝韦编,今人读经,一目十行。文子言"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此语最宜细玩。虚无非空无,乃涵容万有;清静非枯寂,乃生机盎然。每见今人习静坐,或执姿势,或计呼吸,殊不知"心有所在即为妄",此正是文子所戒。吾尝于春朝独坐小园,观花开花落,忽觉与经文"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之语冥合,方知古人言语皆从实修中来。
特别值得今人深思者,是其"因循为用"之说。非谓懈怠因循,乃言顺自然之势而为。譬如治水,疏之导之,其功百倍于壅之遏之。现代人处事,往往强求硬取,徒增烦恼。若能用"因循"之道,则事半而功倍。文子又言"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此语尤见胸襟。吾辈处世,若能存此心,则人际纠纷可减其半。
《通玄真经》中"守弱"之说,最易被今人误解。守弱非示弱,乃含刚于柔。犹若柳枝迎风,看似柔弱,实则韧劲十足。现代职场中,常见刚愎自用者四处碰壁,而谦和守柔者反能成事,此即经文妙用。每读至"柔弱胜刚强"处,未尝不抚卷会心。
此书虽作于两千余年前,然其智慧如清泉,历久弥新。今人若能静心体味,必能于纷扰世界中得一清凉处。吾常置此书于案头,心烦意乱时随手翻阅,如对良师,如逢益友。其言道德,不尚空谈;其论修身,切实可行。若能依教奉行,纵不能超凡入圣,亦足以为浊世清流。
老庄之道讲了很多年,这本书号称文子的真传,但我实在看不出它比《老子》高明在哪里。里面的道理说来说去,无非是清静无为那一套。而且叙述方式支离破碎,前后矛盾的地方不少。我怀疑要么是后人伪作,要么是掺了太多后人的解释。道家经典很多,这本书的价值被夸大了。很多话听起来漂亮,实际上没什么用。
《通玄真经》这本道教经典,表面上讲的是修身养性,实质上却充满了对现实的逃避。书中反复强调的"无为"思想,看似高深,其实就是教人消极避世。"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像是在说某种人生智慧,实际上是在为懒惰找借口。这种思想在乱世或许能让人获得心理安慰,但在太平年代只会让人失去进取心。
书中的"道"这个概念被说得神乎其神。"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表述,看似充满哲理,仔细想想却什么都没说清楚。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更像是在故弄玄虚。整本书都在用这种似是而非的语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更让人反感的是一些养生理论。"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样的观点,看上去是在讲养生,实际上是在宣扬长生不老的妄想。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跟现代科学完全背道而驰。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神秘主义说法,都是在用似是而非的道理糊弄人。
读《通玄真经》时,总不免怀疑这所谓的"玄妙之道"究竟有多少是真实可循的智慧,又有多少是故弄玄虚的言辞。那些云山雾罩的论述,像是刻意要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道理说得越晦涩,就越显得高深。可真正的智慧难道不该是清晰明朗的吗?
文中反复强调的"无为"与"自然",乍听之下颇有道理,细想却经不起推敲。若人人都追求无为,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更像是为懒散找的借口,而非真正的处世哲学。所谓的"顺其自然",往往成为逃避责任的托词。
那些玄之又玄的论述方式尤其令人不适。动辄"道可道,非常道",将简单道理包裹在层层迷雾中,似乎唯恐被人轻易理解。真理难道不该像清水般澄澈吗?何必非要故作高深?这种表达方式,倒更像是门徒们为了抬高门槛而刻意为之。
最可疑的是那些声称能"通神"的章节。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再读这些关于"通阴阳""知天命"的内容,不免觉得荒诞不经。若真有如此神通,为何历代修道者都未能改变历史进程?这些说教,更像是给无知者编织的幻梦。
不过平心而论,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倒也有可取之处。强调内心平静、克制欲望,这在浮躁的当下确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些闪光点,往往被淹没在大片的玄虚之谈中,实在可惜。与其盲从这些似是而非的"玄理",不如踏踏实实地在生活中践行那些真正有益的道理。
《通玄真经》讲的是修道的根本道理。它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书中的内容很实在,都是关于如何静心、如何寡欲、如何顺应自然的实用方法。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真要照着做却不容易。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道也是这样,要从最基础的功夫做起。每天坐一会儿,少想些杂念,这就是在修行了。书中说水最接近道,因为它柔软却能穿石。我们做人也要这样,遇事不争,随缘而行,反而容易成就。修道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要在日常小事上磨练心性。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