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的艺术
知书房
漫步的艺术
亨利·戴维·梭罗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1
发表书评
亨利·戴维·梭罗的《漫步的艺术》被很多人捧为自然文学的经典,但真正读下来会发现它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书里讲了很多关于走路的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梭罗非要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每次觉得要进入状态了,他就开始讲大道理,让人走神。他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树林里的细节,比如一片叶子怎么摆动,一只鸟怎么叫,这些描写很细致,但看多了会觉得重复。书里不断强调走路多么神圣,多么重要,但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琢磨这些。
最让人头疼的是梭罗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他总觉得别人不懂生活,只有他发现了真理。他批评那些整天工作的人,说他们活得太麻木,可他自己其实也没干什么正经事。他鼓励大家去野外漫游,但现实是大多数人要上班,要养家,不可能像他那样天天在森林里晃悠。他的建议听起来美好,实际上很难做到。
书里有些部分还不错,比如他讲怎么观察自然,怎么安静下来感受周围的世界。这些内容挺实用的,能让人放松。但更多时候,他只是在重复同一个观点——走路比别的事都重要。看多了就觉得啰嗦,好像他非要说服读者接受他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是结构松散。这本书不是严格按顺序写的,经常跳来跳去。前一章还在讲怎么走路,下一章突然开始批评铁路和工业社会,然后又绕回树林里。这种写法让人很难跟上他的思路。如果他能更直接一点,少绕弯子,读起来会轻松很多。
梭罗的文笔确实好,描写自然的部分很生动。但如果只看这些描写,那这本书和普通的游记没什么区别。他非要加进去那么多哲学思考,反而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普通人走路就是走路,不会想那么多,可梭罗非要让每一步都变得深刻。这种写法让人累,甚至有点烦。
"散步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在翻阅梭罗的《漫步的艺术》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已经彻底丧失了"散步"的能力。手机计步器上的数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我们脚步里的功利与焦虑——我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完成某种健康指标。但梭罗笔下的漫步完全是另一回事,在他那里,行走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最触动我的莫过于梭罗对"真正行走者"的定义。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漫步者必须像中世纪骑士那样全副武装——不是带着剑与盾牌,而是带着对自然毫无保留的开放心态。这让我想起自己某次在郊外迷路的经历:当手机失去信号,导航失效的瞬间,恐慌之余竟第一次真正看清了路边的野花与飞鸟。梭罗说得对,我们太习惯于带着目的出行,以至于忘记了行走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方式。
书中关于"散步与思考"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梭罗认为最深刻的思考往往诞生于最随意的漫步中,这种观点在当下这个推崇"高效学习"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我尝试着像他建议的那样,每天留出半小时不带任何目的的漫步时间,结果意外发现那些困扰多时的问题,竟在脚步的节奏中自然浮现答案。这让我明白,所谓"慢生活"不是刻意放慢速度,而是重新找回生命本来的韵律。
最令人赞叹的是梭罗将散步升华为反抗方式的洞见。在这个被各种电子设备绑架的时代,选择不带手机出门散步简直成了一种温和的叛逆。就像他说的:"当我想要特别放纵自己时,就会朝着西南方向一直走。"这种带着哲学意味的任性,不正是对现代生活最优雅的嘲讽吗?每次合上书卷,我都会想起自己最喜欢的那条林间小路——那里没有健身房的镜子,没有计步器的数字,只有随着季节变换的落叶与光影。也许真正的自由,就藏在这些看似无用的漫步时刻里。
走路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梭罗说散步就是自由地走,不在乎去哪里。这听起来简单,可我们做不到。我们总是急急忙忙赶路,想着要到达某个地方。其实走路本身就是目的,不需要理由。但现实是我们要上班、要赚钱、要赶时间。梭罗那种慢悠悠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了。有时候我也想放下一切随便走走,可最后还是被困在日常里出不来。
梭罗的《漫步的艺术》讲了一种简单却很难做到的事。走路不是目的,关键是在走路时保持清醒。他看到一条路,不是想它通向哪里,而是感受脚下的泥土和身边的风。我们总急着去某个地方,他却说迷路也很好。这不是逃避,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触世界。现代人活得太匆忙,忘了怎么走路,更忘了怎么活着。梭罗用了最笨的办法告诉我们,慢下来才能看清生活。
查看更多书评